哈三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学年12月月考历史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共8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下图是秦朝的政治建设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填写A.士B.诸侯C.卿大夫D.丞相2.《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主要得益于当时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民族矛盾彻底消除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D.社会秩序趋于安定3.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治世局面。史称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4.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这一政策A.减少政府税收B.促进农业发展C.增加交税次数D.简化税收名目5.《辽史》载:“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一官制体现A.行政区划的混乱B.等级分化的严重C.统治危机的加深D.因俗而治的特点6.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其创立的政治制度对应正确的是A.契丹———“四等人制”B.西夏——南、北面官制C.金朝——猛安谋克制D.蒙古——八旗制度7.这一时期的中国疆城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据此推断,这一时期对应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元朝D.清朝8.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是由于A.程朱理学衰弱B.商品经济发展C.农耕经济的强化D.西学的传播9.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这件事发生在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10.“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上述是中国近代一场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部分内容。据此推断,这场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说明五四运动A.加速了清朝灭亡B.推动抗战胜利C.实现了民族独立D.促进了思想启蒙12.“红船精神”孕育于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红船”纪念的历史事件是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A.中国共产党诞生B.八七会议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D.遵义会议13.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这主要得益于A.三民主义的指导B.土地革命的开展C.国共合作的建立D.共产国际的援助14.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经济结构趋于合理B.民族工业分布不均C.经济主权丧失殆尽D.社会结构逐渐失衡15.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的历史事件是A.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C.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D.解放区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6.某校开展了关于红军长征的主题展览,分为“战略转移踏征程”“伟大转折定航向”等六部分。其中“伟大转折定航向”的主要内容应该是A.四渡赤水B.遵义会议C.飞夺泸定桥D.会宁会师17.1936年底,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这直接得益于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B.瓦窑堡会议的召开C.全面抗战路线的提出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18.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制造了一系列侵华暴行,其中包括①制造南京大屠杀②组建731细菌部队③制造“皖南事变”④推行“慰安妇”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B.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20.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载:“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这一“作战”A.使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C.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D.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21.“此战严重破坏了正太铁路、平汉铁路、同蒲铁路北段及白晋铁路,有力回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强化政策’,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此战”应为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太原保卫战D.百团大战22.下面是1937~1945年中国战场抗击日本陆军兵力数简表(部分)时间日本陆军师总数在中国师数在南太平洋及东南亚师数1937年冬2421——1938年冬3432——1940年冬4938——1942年冬5837151945年8月1685744据上表可知A.美苏援助是抗战胜利的保证B.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唯一战场C.日本侵略重点发生根本转变D.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23.194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是A.中共二大B.中共三大C.中共七大D.中共八大24.20世纪40年代中叶,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该协议达成于A.洛川会议B.“国民大会”C.重庆谈判D.北平和谈25.1947年5月13日《大公报》评论国统区,“因物价腾昂,生活不安,人心浮动,几乎处处都在闹事,事事都有风波,一种阴霾恐慌的气象遍布各地”。该现象反映了A.全民族浴血抗战B.国共统一战线破裂C.解放战争即将爆发D.国民党统治出现危机26.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心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这标志着A.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确定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27.1946——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200多万人参军;山东有580多万人、冀中有480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B.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腐败C.共产党善于革命的宣传D.三大战役取得决定胜利28.我国工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17.6%增长为1957年的406%,这反映出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得以完成B.“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发展迅速C.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D.对外开放开拓了海外市场29.1954年5月20日,周恩来总理在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指示中国代表团放映彩色越剧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以招待各国新闻记者,共有二百多位记者出席。记者们边品尝茅台酒,边评论《梁祝》,久久不散。此举A.以民族文化提升中国影响力B.“求同存异”促进中亚非关系C.突破冷战下意识形态的束缚D.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30.土地改革后,农民得到了土地,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到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说明当时A.农民积极性提高B.农业机械化实现C.工业化成就突出D.三大改造已完成31.1953年9月,彭德怀在报告中指出:“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一报告的背景是A.抗日战争胜利B.抗美援朝战争胜利C.万隆会议召开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32.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为周恩来,封面左上角写着:“TheChineseareComing。”美国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主要是因为A.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D.中日正式建交33.1959年,鞍钢炼铁厂因冷却水水量不足而影响高炉正常生产,全国劳模孟泰经过反复思考,提出了新方案。经过全厂人员联合攻关施工,改造后的炼铁厂高炉循环水节约总量达1/3,全厂每年可节约费用23万元,保证了高炉的正常生产。这反映出A.人民群众投身“一五”工业化建设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C.公私合营激发工人的主人翁精神D.工人阶级积极参与经济建设34.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并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A.缓和了中苏关系B.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C.改善了工业布局D.建立了完整的经济体系35.1979年初,新华社、《人民日报》对安徽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情况作了连续报道,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他们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肯定了他们的经验。这组报道出现的时代背景是A.首批经济特区的建立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D.“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36.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到了“国家机构”前面,首次把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了宪法,承认国营、集体和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或缺。这些变化A.推动了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B.确立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C.表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D.适应了新时期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37.我国已经坚持了30多年全国对口援藏援疆,为大凉山深处几十名彝族孩子专门铺就上学路,为云南怒江7000余名独龙族群众开辟独龙江公路。这些举措旨在A.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B.应对全球化的挑战C.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D.全面推进从严治党38: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我国取得这一系列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A.科学理论创新B.工业体系完备C.综合国力提升D.国际影响扩大39.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结合相关历史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国正承担越来越大的国家责任B.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与时俱进C.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复杂的局势D.解决主要矛盾必须强化阶级斗争40.2023年3月,断交长达7年的沙特和伊朗两国在中国斡旋下和解,决定恢复关闭多年的外交使馆和代表机构。4月6日,两国外长在北京宣布,即日恢复外交关系并签署联合声明。这一成果A.体现了在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智慧B.表明了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C.体现了南亚地区从对抗走向对话D.反映了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2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41.核心素养题(共10个小题,每题1分,共10分,将所选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条约与时间:①《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北京条约》——()④《马关条约》——()⑤《辛丑条约》———()A.1895年B.1842年C.1858年D.1901年E.1860年■事件与时间:⑥五四运动———()⑦南昌起义———()⑧遵义会议———()⑨西安事变———()⑩渡江战役———()A.1919年B.1949年C.1927年D.1935年E.1936年42.材料问答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 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2025-01-14
·
9页
·
417.6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