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准确填涂。3.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按照题号在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如图为中华龙鸟化石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火山灰“来源于地球内部圈层的()A.地壳 B.软流层 C.地核 D.下地幔2.根据化石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A.火山频发的高原山地 B.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C.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 D.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答案】1.B2.B【解析】【1题详解】“火山灰”来源于岩浆喷发,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特殊圈层--软流层,该层由塑性物质组成呈熔融状态,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故形成“火山灰”的物质来源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软流层。故B正确,ACD错,本题选B。【2题详解】材料指出,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中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说明中华龙鸟生活的环境较为优越,可能是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火山频发的高原山地自然条件恶劣,难以形成化石;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的生存环境都较差。故B正确,ACD错,本题选B。【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②地幔为铁镁固体,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③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2023年12月1日,我国多地出现绚丽极光。读“某网友在北京拍摄的极光和流星影像图”,完成下面小题。3.图中流星()A.已脱离银河系 B.正飞向天王星 C.已进入地月系 D.将绕月球运动4.极光常见于高纬度地区,在北京拍摄到极光现象主要因为()A.太阳辐射量小 B.太阳活动剧烈 C.全球气候变暖 D.极夜范围扩大【答案】3.C4.B【解析】【3题详解】流星是宇宙中的固体小颗粒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因摩擦燃烧而发光的现象。由于流星能被在北京的网友拍摄到,说明它已经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进入了地月系,C正确;图中流星并未绕月球运动,也没有飞向天王星,更没有脱离银河系,ABD错误。故选C。【4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会抛出高能带电粒子,其冲进两极高空,与稀薄大气相撞,产生美丽的极光,极光常见于高纬度地区,在北京拍摄到极光现象主要因为太阳活动剧烈,使较低纬度拍摄到极光现象,B正确;与太阳辐射量、全球气候变暖、极夜范围扩大无关,ACD错误。故选B。【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地球上的自然灾害与太阳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左下图为包兰铁路宁夏段示意图,右下图为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修建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 B.减少沙坡头荒漠化 C.降低水土流失发生几率 D.提高秸秆利用效率6.当地的盛行风向是()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答案】5.A6.C【解析】【5题详解】图示沙障位于铁路附近,主要目是是为了保护包兰铁路不受风沙掩埋,A正确;图示沙障已经位于荒漠地区,不能减少沙坡头荒漠化,B错误;图示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土流失机率小,C错误;沙障固沙是一种防治土地沙化的一种工程措施,不是为了提高秸秆利用效率,D错误。故选A。【6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读图可知,西北坡较缓,故当地的盛行风向是西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封沙育草、建设防护林等;工程措施包括建设沙障工程等。作用都是通过削减风速,减缓沙漠的扩展速度,恢复区域生态环境。小明前往欧洲旅游,见到了壮美的峡湾景观。当他和同学分享峡湾的景观照片时,发现峡湾景观和长江三峡颇有些类似。但经过讨论交流发现二者的成因、水流方向、水的性质都大有不同。完成下面小题。7.峡湾形成主要经历的过程依次是()A.地壳断裂——形成V形谷——大气降水 B.冰川侵蚀——形成V形谷——海水倒灌C.地壳断裂——形成U形谷——大气降水 D.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海水倒灌8.峡湾和三峡都具有的功能可能有()①适合船只通航②开发旅游价值③灌溉④发电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7.D8.C【解析】【7题详解】峡湾是冰川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地貌。形成过程是:在第四纪冰川运动过程中,对地面产生的刨蚀作用形成大量的U形谷,同时在U形谷的前缘产生冰坎。后来随着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冰坎被海水淹没,海水进入U形谷,于是成了峡湾。概括来说就是首先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U形谷,然后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淹没U形谷,形成峡湾,D正确,ABC错误。故选D。【8题详解】峡湾和三峡的深度较大,通航能力强,因此都具有通航条件,①正确;峡湾和三峡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因此有开发旅游价值,②正确;峡湾的水是海水,因此不可用于灌溉,③错误;峡湾和三峡都有一定的落差,具备水力发电的条件,可以用于发电,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排除ABD。故选C。【点睛】峡湾是冰川侵蚀的结果,峡湾的特点:轮廓曲折,岸壁陡峭,中部海水最深,湾口附近有水下陡坎(冰坎),在峡湾的岸壁上有冰川形成的擦痕。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因此水力资源极为丰富。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形为河流阶地。橘子洲是湘江的江心洲。如图为湘江橘子洲附近的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9.该河流阶地形成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10.该地区的聚落需要防御的主要地质灾害是()A.洪水、台风 B.落石、沙尘暴 C.寒潮、暴雪 D.滑坡、泥石流【答案】9.C10.D【解析】【9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阶地是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和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地势越高的阶地,形成年代越早,地势越低的阶地形成的年代越晚。由图可以看出,①②③地势由低到高,故阶地形成时间依次为③②①,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题详解】由图可知,该区域西侧岳麓山地势较陡,且该地降水丰富,夏季多暴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故主要防范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和泥石流,D正确;台风、沙尘暴、寒潮、暴雪都属于气象灾害,ABC错误。故选D。【点睛】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河流先以侧蚀和堆积作用塑造出河漫滩,地壳上升后,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漫滩就成了河谷两侧阶地。若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就会形成多级阶地。此外,气候变化和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也会影响河流阶地的形成。天坑是四周岩壁峭立,深度和宽度较大的地表陷坑,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典型代表。下图为湖南省某位高中生在进行研学活动时绘制的天坑形成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形成天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 D.海浪作用12.能正确表示天坑形成先后顺序的是()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丁→乙→丙→甲 D.丙→丁→乙→甲【答案】11.A12.C【解析】【11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坑是四周岩壁峭立,深度和宽度较大的地表陷坑,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典型代表。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下形成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坑的形成最初的形态是比较小的凹陷,后来由于流水溶蚀作用的不断增强,凹坑逐渐变大,最终塌陷,故顺序为丁→乙→丙→甲,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地貌的综合地貌。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研究发现,阴山南麓发有众多“壶瓦状”洪积扇(如图),下层洪积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洪积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完成下面小题。13.目前,与甲处相比,乙处洪积扇面积小,推测乙处河流及环境最合理的是()A.河流短,河流流量小 B.河流落差小,流速慢 C.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 D.出山口处平坦面积小14.依据洪积扇的特征,推测历史时阴山南坡的气候变化规律最可能是()A.持续变干 B.持续变湿 C.冷暖交替 D.干湿交替【答案】13.C14.A【解析】【1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洪积扇是山区河流携带碎屑物质在出山口处堆积形成的扇形堆积体。读图分析,甲乙位于同一区域,气候特征接近,与甲处相比,乙处河流流程长,流域面积大,流量大;落差大,流速快;根据以上判断可知,乙处河流的搬运能力更强,但乙处洪积扇面积较小,因此最可能的原因是乙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减少了河流携带的碎屑物质,C正确,AB错误。甲乙出山口处地形特征相差不大,D错误。故选C。【14题详解】由图可知,新的洪积扇覆盖在旧的洪积扇之上,但面积缩小,说明河流水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携带的碎屑物质减少,由此推断气候持续变干,A正确,BD错误;该地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不是冰雪融水,因此洪积扇面积大小主要与降水变化有关,与气温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故选A。【点睛】洪积扇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麓或出山口地带,由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以出山口为顶点,呈扇形展开;堆积物颗粒粗大,磨圆度低,层理特征不明显;扇顶坡度较大,扇体半径相对较小,河床稳定性较差。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千米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下右图为大气垂直分层及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15.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A.递增→递减→递减 B.递减→递增→递减→递增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减→递增→递增16.探空气球在上升过程中大气成分及天气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B.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平流层C.大气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红外线对生物的伤害D.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不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答案】15.B16.A【解析】【15题详解】结合图示可知探空气球将从近地面升入100千米高空,经过对流层(对流层顶平均海拔是12千米),而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距地面越远,气温逐渐降低;气球然后进入平流层(平流层的顶部大约是55千米),由于存在臭氧,气温随高度不断增高;气球继续升高至100千米处,将进入高层大气,温度先降低后又逐渐升高,因此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递减→递增→递减→递增,B正确;ACD的说法都不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16题详解】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A正确;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B错误;大气中的臭氧可以减少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C错误;大气组成成分比例会因人类活动影响而改变,比如二氧化碳的增多,D错误。故选A。【点睛】电离层是地球大气的一个电离区域。除地球外,金星、火星和木星都有电离层。电离层从离地面约50公里开始一直伸展到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5-01-19
·
18页
·
3.5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