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5-01-19 · 17页 · 39.4 K

绝密★启用前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二)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我国古代描绘音乐的奇葩。清代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认为它们“皆摹写声音至文”。可又有很大不同:“韩足以惊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换言之,论气势,当推昌黎;论情态,应属乐天;论神奇,自是长吉。方氏虽然谈的只是三首诗,实际上却道出了三人的个性特征。韩愈诗以奇崛险怪为特色,李贺诗以神奇瑰诡为特点,白居易诗以通俗平易见称。此三篇足以使他们“惊迈时辈”,特立于中唐诗坛。音乐,听之有声,视之无形,如何表现这无形的形象呢?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说有“绕梁三日”之感。孔子听到齐国的《韶》乐之后,甚至“三月不知肉味”。乐声魅力之大,由此可以想见。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录音设备把音乐准确地记录下来。古代,运用文字同样可以把它生动地记录在诗文里。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音乐已成为诗人们喜爱的题材,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结合得很好的作品。三首诗以音乐为题材,都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演奏的过程。诗人将无比生动的音乐形象、变化多端的音乐情节,极其细致地描摹出来。当然,描写音乐时也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韩愈似乎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平分秋色;白居易则从正面进行细致刻画,用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而李贺却从对面落笔,通过外界天气和听众情绪变化,来突出箜篌之声的艺术力量。 “自成一家始逼真”,每一篇都写出了音乐难以言传的美妙。这三篇描写音乐的名作究竟“妙”在何处呢?艺术构思方面。《听颖师弹琴》既有音乐本身的描写,也有相关音乐效果的描写。《琵琶行》则侧重于对音乐本身的描写,《李凭箜篌引》则侧重于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听颖师弹琴》构思深闳,匠心独运。开篇紧扣题目中的“听”字,破笔直入,正面描写音乐,把人带入美妙的琴声中,然后才点出这是颖师所弹奏的琴曲等信息。这是一种倒点题法,在这里更能增强音乐的感染力。诗人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却不粘皮着肉,故而显得高雅、空灵。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琵琶行》构思新颖。就全诗而言,依次写江边闻琵琶、江心听琵琶、听诉身世苦、共鸣感慨多;琵琶女的身世以琵琶的曲调烘托,作者的遭遇又以琵琶女的身世烘托,琵琶的声调,歌女的今昔,作者的经历,交织成一片,互相映发,气氛浓郁,动人心弦。《李凭箜篌引》构思怪诞。诗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是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诗歌不是以时间为顺序,而是以想象的线索来结构全诗的——先渲染乐声产生的艺术效果,用的是“先声夺人”的笔法,再点明李凭在弹奏,只用两句直接描写声音,却着重刻画奇异怪诞的艺术境界,通过客观环境的反响来反衬李凭技术的高妙,意象繁密跳脱。创作方法方面。《听颖师弹琴》主要写诗人自己听琴的感觉,虽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但没用神话传说,因而显得比较实在。《琵琶行》主要是用叙述的笔法按照弹奏的顺序进行描写,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白居易的描写,常物设喻,朴实自然,可见可闻。《李凭箜篌引》通过奇特丰富的想象将箜篌的精妙旋律予以展现。乐曲的一个节奏或旋律,激动了诗人,诗人迅即浮想联翩,头脑中出现了一组组奇奇怪怪的意象。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强调诗歌要反映民生疾苦。《琵琶行》正是遵循了这些现实主义创作主张而写成的。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客观描写歌女动作、音调变化、演奏场景。李贺继承了楚辞《九歌》、南朝乐府的传统,并受到李白浪漫主义精神的直接启发,因而诗中多用想象和夸张,从地下到天上,作者纵横驰骋。他笔下乐声的力量,不仅穿云裂石,而且可驱神使鬼,这样神奇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更使人惊心动魄。意境创造方面。韩诗惊天——笔下的琴声使天地为之惊叹;白诗移人——笔下的琵琶曲使人心动神移;李诗泣鬼——笔下的箜篌音乐使鬼神动情落泪。乐声既可悦耳,又可赏心,还可移情动志。好的乐声,也不只可以绘声,而且可以“绘情”“绘志”,把音乐所表达的情境描摹出来。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摘编自郑喜林《〈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引〉之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白居易、李贺三人分别凭借诗歌《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而位居中唐诗坛的中心位置。B.三篇诗歌都以音乐为主要写作对象,且都将艺人演奏的过程进行了细致描摹,但它们在艺术构思、创作方法、意境创造等方面有所不同。C.《听颖师弹琴》采用倒点题法,开篇扣住“听”字,在正面描写琴声后,才点出弹奏者等信息,这种构思增强了音乐感染力。D.《李凭箜篌引》构思怪诞,采用先声夺人的笔法展开,按照演奏的先后来结构全篇,诗中意象是诗人特有感觉的呈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对韩愈、白居易、李贺三人的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从评语中也可以看出三位诗人的个性差异。B.唐代诗人喜欢以音乐为题材来创作诗歌,不少诗篇成为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结合的典范,这成为唐代音乐艺术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C.从“绕梁三日”“三月不知肉味”等语句中,可以想见古代音乐具有的强大艺术力量,而古人也借助诗文等推动了音乐的流传。D.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中讲究意境的营造,三首诗歌在描摹音乐的同时,还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韩诗惊天、白诗移人、李诗泣鬼。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文中“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C.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D.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4.文中说白居易在描写音乐时“从正面进行细致刻画,用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请结合《琵琶行》对此进行分析。5.白居易《琵琶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李贺《李凭箜篌引》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并概括两首诗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答案】1.C2.B3.D4.①《琵琶行》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大段文字采用动作、以声摹声、以形写声等手法从正面将琵琶乐声描绘得细致入微。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将人物、景物统一在一起,写周围的一切都沉浸在乐曲之中,从侧面烘托出音 乐巨大的感染力。5.表现:①《琵琶行》按照琵琶女演奏的顺序叙事、描写,将诗人自身遭遇隐含其中,且以日常生活常见之物设喻,具有现实主义特征。②《李凭箜篌引》通过奇特丰富的想象来展示箜篌声的精妙,以奇异的意象组合,着力于对乐声效果的描绘,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原因:①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琵琶行》正是这种创作思想主张的体现。②李贺受到楚辞、南朝乐府及李白浪漫主义的影响,其诗歌充满神奇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等浪漫主义特点。【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分析韩愈、白居易、李贺三位唐代诗人描绘音乐的作品,揭示了各自诗作在艺术构思、创作手法和意境营造方面的独特之处。文章指出,韩愈以奇崛见长,白居易侧重现实主义刻画,李贺则展现丰富想象和瑰丽意境。这三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与音乐的深刻结合,还展现了不同风格在中唐诗坛的共鸣与独立,彰显出诗人个性的独特魅力。【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位居中唐诗坛的中心位置”错,原文“此三篇足以使他们‘惊迈时辈’,特立于中唐诗坛”是说“特立于中唐诗坛”而不是“位居中唐诗坛的中心位置”。B.“都将艺人演奏的过程进行了细致描摹”错,原文“都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演奏的过程。诗人将无比生动的音乐形象、变化多端的音乐情节,极其细致地描摹出来”细致描摹的是音乐形象和音乐情节,而不是艺人演奏的过程。D.“按照演奏的先后来结构全篇”错,原文是说“诗歌不是以时间为顺序,而是以想象的线索来结构全诗的”,可见不是“按照演奏的先后来结构全篇”。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这成为唐代音乐艺术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于文无据,材料指出唐代诗人以音乐为题材创作诗歌,并有佳作。但不能说这成为唐代音乐艺术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唐诗中音乐题材作品的出现与唐代音乐艺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该句通过“猿啸哀”等听觉形象来表现秋天气氛,用“鸟飞回”的视觉形象结合听觉经验,属于视听结合,但不符合“把声音转化为视觉形象”。B.“春意闹”,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属于把视觉转化为听觉,而不是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C.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描写中运用了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而不是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D.这句诗通过“声尖尖似针”的比喻,将促织声形象化为具体的“针”,并通过“刺著旅人心”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和触觉相结合的形象,体现了把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易于感受的视觉形象的特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先看正面描写,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至“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者的动作和神态;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以声摹声;用“间幽咽泉流冰下难”以形写声。这些手法从正面将琵琶乐声描绘得细致入微。②再看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东船西舫的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琵琶女的演奏,演奏结束后,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江心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这种环境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听众被音乐深深吸引的情景,还通过环境的安静进一步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的高超技艺和感染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表现:①结合原文“《琵琶行》主要是用叙述的笔法按照弹奏的顺序进行描写,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白居易的描写,常物设喻,朴实自然,可见可闻”可知,《琵琶行》按照琵琶女演奏的顺序叙事、描写,将诗人自身遭遇隐含其中,且以日常生活常见之物设喻,具有现实主义特征。②结合原文“《李凭箜篌引》通过奇特丰富的想象将箜篌的精妙旋律予以展现。乐曲的一个节奏或旋律,激动了诗人,诗人迅即浮想联翩,头脑中出现了一组组奇奇怪怪的意象。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可知,《李凭箜篌引》通过奇特丰富的想象来展示箜篌声的精妙,以奇异的意象组合,着力于对乐声效果的描绘,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原因:①结合“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 强调诗歌要反映民生疾苦。《琵琶行》正是遵循了这些现实主义创作主张而写成的”可知,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琵琶行》正是这种创作思想主张的体现。②结合“李贺继承了楚辞《九歌》、南朝乐府的传统,并受到李白浪漫主义精神的直接启发,因而诗中多用想象和夸张”可知,李贺受到楚辞、南朝乐府及李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