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吉林地区普通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说明: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相应区域作答,超出区域所写答案无效;在试卷上、草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关于中华文明起源,学者苏秉琦指出,“像山西陶寺、辽西喀左东山嘴、内蒙古凉城、甘肃秦安大地湾、江苏武进寺墩……这些遗迹遗物的时代不限于夏商,分布地域也不限于中原,在距今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间的诸文明火花中也是最光亮的地带。”作者意在说明A.这些遗址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B.中华文明的起源领先于世界C.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是满天星斗D.中华文明的特征是多元一体2.《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有如下记载:(郑文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32年),助楚击晋。(郑穆公)三年(公元前625年),郑发兵从晋伐秦,败秦兵于汪。(郑穆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07年),与宋华元伐郑。灵公元年春(公元前605年),楚献鼋于灵公。襄公元年(公元前604年),楚怒郑受宋赂纵华元,伐郑。郑背楚,与晋亲。(郑襄公)五年(公元前600年),楚复伐郑,晋来救之。从史学研究角度,据材料得出结论最为合理的是A.原有的社会政治体系走向瓦解B.春秋时期各国的信用体系崩溃C.各诸侯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D.此现象根源于土地私有制建立3.贾思勰《齐民要术》:“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率欲早,早田信多于晚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秽难治。”作者强调的是农业要A.顺应时节B.注意田地整治C.辛勤劳作D.改进耕作技术4.有学者认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产生除现实政治的原因外,还有经济、阶层、技术的原因。以下对科举制产生原因,说法合理的是①均田制打击庄园经济成为科举的经济前提②书写印刷的进步为考试实施提供物质条件③门阀士族的彻底衰落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④统一安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科举顺利进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北宋时,“本朝每岁铸钱以百万计,而所在常患钱少,盖散入四夷”;“民以书籍赴沿边榷场博易者,自非九经(儒家经典),悉禁之。然(宋)民间开版印行文字,(辽)无所不有”。材料表明北宋时期A.政府对互市控制的严格B.政府对榷场持开放态度C.非常重视思想文化传播D.民族之间交往联系紧密6.关于马戛尔尼访华时期的礼仪之争,有学者认为,外交礼仪是国家政治的继续和外化,不但明显表现其政治特色,且与民族尊严、国家主权紧密相连。清朝的各种礼仪要求,尽管不符合近代外交惯例,但就清廷方面而言,却绝不是出于鄙视。该学者意在表明马戛尔尼访华时期的分歧是A.中国和英国国家实力的体现B.主动外交和被动外交的反应C.国家形态和文明不同的结果D.清维护国家利益的正义之举7.《中国史》(宫崎市定)中说:“在中国人原来的天下主义里,近代国家的观念很薄弱,但如此四方压迫之下,不可否认的是产生了国家和国民的自觉。……同治中兴其实没什么,但是‘中兴’灌输了自信,实际内里是国家主义抬头。”此时期,最能反映近代国家观念的举措是A.筹办新式学堂B.创办民用工业C.派遣留美幼童D.新设总理衙门8.在抗战开始之际,陕甘宁边区法币为市场流通的主币,当时流通的苏维埃币则由边区负责收回。皖南事变后,陕甘宁边区规定边区境内只准使用边币,对向外购买边区必要的物资或有正常用途要求兑换法币者,经有关机关或财政厅核准,可向银行兑换法币。陕甘宁边区的货币政策变化A.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有利于发展边区农业生产C.适应了中国民族战争的需要D.符合边区所有人员的需要9.据江苏省供销社统计,1955年1月至9月,全省共收购草席178万张,而1956年同期仅有127万张,下降28.85%。芦席、蒲包等1956年的收购量,也与1955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6.35%、3.85%。此材料可以用于研究A.新中国恢复时期的经济发展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经济状况C.“八字方针”后中国农业发展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10.1995年到1998年,中国国家安居工程先后在88个城市实施,取得较大成效。既推动房改,又解决部分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但是从1998年开始,安居工程基本停止。因为就安居工程一直存在争论:一种认为安居工程是德政,是民心,有利于平抑房价。一种认为政府优惠政策存在不公平竞争,冲击房地产市场。这种争论本质上A.表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成熟B.是计划走向市场的认识差异C.体现了国家和地方的利益冲突D.是“姓资姓社”的又一表现11.在日耳曼人入侵时,由于罗马帝国本身岌岌可危,无力保护城市,在这种情况下,贵族们纷纷迁入自己的乡村别墅,让庄客、士兵、佃农和奴隶居住四周,形成狭小而坚固的军事堡垒。这种应急的社会组织形式被固定下来,形成了罗马帝国结束以后西欧社会的基本单元。这种“社会单元”的广泛出现A.推动欧洲整体的封建化进程B.确立了基督教在西欧的统治地位C.促进欧洲东西方文化的融合D.有利于西欧形成采邑制庄园经济12.《新全球史》中说:“奴隶贸易的衰落,除了道德和政治因素外,经济因素也是重要原因。奴隶主为了防范奴隶叛乱而斥巨资维持武装力量,奴隶消极怠工。这些都使奴隶制经济成本不断上涨。”据此可知奴隶贸易的衰落A.伴随着产业革命的进行B.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成熟的结果C.是精神文明进步的反映D.进一步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3.刘祚昌指出:“科技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产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变化,带动了一个新工业群的出现,也使旧工业部门得到飞跃发展”。符合这一时期历史的叙述是A.钢铁造船工业开始兴起B.英法丧失世界主导地位C.重化工业成为新兴部门D.牛顿经典理学体系建立14.“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刚刚揭开,局部战争初次显露时,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显然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分成英法、美国、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几股力量,没有形成拳头。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势力虽处劣势,但沆瀣一气,以有限战争方式,实行各个击破的目标,先后在东非、东亚和中欧燃起了战火。”材料主要意在表述A.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联合推动二战扩大B.二战由局部战争发展到世界性战争C.世界各国没有团结合作助推战火扩大D.反法西斯力量分散不利于遏制战争15.“以出口加工业为技术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与国际经济接轨早,管理水平高,竞争力比较强;积极引进、吸收和追赶国外先进技术,注意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构筑阶梯型产业分工,地区内经贸联系紧密,区域内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符合材料表述的是二战后的A.西亚地区的沙特、阿联酋B.亚洲地区的韩国、新加坡C.北非地区的埃及、摩洛哥D.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16.“它(冷战)的非暴力结束可以被认为是一次静悄悄的变革,战争作为政策工具已经过时的思想迅速扩展开来;人们普遍认为两极秩序之后是一个多极秩序而不是单极世界;军事力量不再如以前一样影响决策,非军事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应对安全的挑战。”符合材料观点的叙述是A.冷战结束后世界和平的因素加强B.客观全面地表述冷战对世界的影响C.冷战后世界战争和冲突明显减少D.战争政策已经不允许作为国家政策二、非选择题:本题4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1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某同学作如下书摘:书摘一:(唐)皮日休《皮子文薮·汴河铭》:“隋之疏淇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书摘二: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唐王朝“常转漕东南之粟”。借助大运河以转输,中央政府于是得到东南地区强劲的经济支应。而正是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才使得东南地区具备了支持中央的能力。书摘三:(美)陆威仪:《世界性的帝国:唐朝》:唐玄宗下令对大运河大力整修,此后黄河冲积平原多余的粮食大量输往长安以供京师之需。……长途大宗贸易的兴起给行商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那个时期成了诗歌的题材。材料二巴拿马运河的历史不仅见证了工程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从最初的设想到现在,巴拿马运河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1903年,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条约,获得了开凿和控制运河的权利。1904年,美国正式开始运河的建设,并于1914年8月15日建成通航。自1914年至1979年间,巴拿马运河一直由美国独自掌控。但在1979年,根据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运河的管理权逐渐转移到巴拿马手中,并于1999年12月31日正式完成了移交。(1)根据材料一,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巴拿马运河开凿和控制权转移的时代背景。(8分)1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在1978年年底开始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当中为时最早,也是成效最佳的改革。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国率先推行改革在当时是有其偶然性的。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上台,重新取得了执政权。任何领导集体都必须有其执政的合法性,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上台在政策上必须有异于“四人帮”且必须有利于人民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提高经济绩效,让中国大陆的老百姓也能像周边国家和地区那样富裕起来,以有别于“两个凡是”,是新一代领导集体获得人民支持、取得执政合法性的必要途径。中国与其他新兴工业经济的增长绩效对比年份19501978美国957318168日本187312186韩国8764124中国台湾9225044中国大陆6141352资源来源:AngusMaddison,MonitoringtheWoldEconomy,1820—1992材料二改革前后的农业增长(%)年份1952—19781978—19841984—1987农业2.97.74.1农作物2.55.91.4谷物2.44.8-0.2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2)》。——以上材料均据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整理(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出现1978——1984和1984——1987现象的原因。(8分)19.(12分)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末以来,围绕着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冲突不断。19世纪末在“犹太复国运动”者策动下,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发生流血冲突。1917年,英军占领巴勒斯坦,英国政府表示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贝尔福宣言得到所有协约国政府的确认。1947年,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微弱多数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未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决定在该地区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由于决议对土地的分割明显有利于犹太人,遭到了阿拉伯人强烈反对。1948—1982年,发生五次中东战争。——摘编自尤金·罗根《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材料二中东还成了冷战对抗的一个战区,美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发生后,不仅支持以色列,而且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苏联把军火送至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地区这块世界“石油宝库”上,大量国家的军火贸易采取“石油美元换武器”的形式,巨额石油收入为采购现代化武器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大大削弱了海湾地区的安全系数,本已十分脆弱的中东安全环境将愈加险恶。——摘编自刘正茂、岳杨《试析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以冲突的原因。(6分)(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地区军事动荡的影响。(6分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025-01-24
·
8页
·
175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