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高三2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2025-02-18 · 4页 · 316 K

2025湖北省新八校协作高三2月联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1.C原文第二段中提到的是“宋代词人中最庞大的群体”,没有涉及到“影响”。2.CC选项中晏殊和欧阳修词风的特点与他们的仕途平坦和身居高位的经历不构成因果关系。3.BB选项,苏轼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自然地表现出了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其他三项只能体现乐观、积极或超然,而B选项在体现积极态度的同时还能体现苏轼的政治热情,以及对政治理想的追求。4.“长安”①指宋代地理意义上的名城(地理意象);②象征着权力、名利;③象征着人生理想(美好生活、政治追求);④象征着国家政治权力中心(朝廷)。(一点2分,两点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4分)5.对应关系:“长安”和辛弃疾属于他乡——内部者。(2分)理由:①辛弃疾“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句,既表达自己盼望回归朝廷得到重用之意,又流露出求而不得的失落怅惘之情(2分)。②辛弃疾词中“行人泪”“长安”“江晚”“鹧鸪”等意象共同营造了悲凉萧索的氛围,展现了他心系家国的情怀,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无奈(2分)。(结合材料和词句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D“母亲教会作者远离危险”错,文中并没有提及“远离危险”,属于无中生有。7.D“营造了轻松诙谐的氛围”错,《茶馆》中“莫谈国事”的纸条,以及各类人物的悲惨命运等都指向压抑的氛围。8.①正面描写。运用动作或神态描写,通过描绘母亲劳作时的情景、看着儿女远去的神色等,刻画母亲任劳任怨、做事认真细心、爱子深切的形象。②衬托。由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写出母亲坚韧、镇定、为母则刚的形象。③细节描写。“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等细节写出母亲热爱生活、勤劳能干的形象。(一点2分,答侧面描写亦可酌情给分)9.①当情感从内心深处自然流露的时候,语言不需雕琢也会因情感真挚而精妙动人。本文语言质朴,辞浅情深(2分)。②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和赞美之情。如“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通过平实的语言赞美母亲品格,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2分);③自责和内疚、懊悔之情。如“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等句式简洁,直接表达作者未能时常陪在母亲身边尽孝的懊悔与自责(2分)。(如若涉及“没有复杂的技法”“贴近生活”“用词简单”的角度也可酌情给分)10.BDF(本句大意为:当也先入侵时,王振挟持英宗亲自出征,他的本意本是想邀功以巩固自己的宠爱,却不知道战争凶险。“也”字作为句末语气,应在B处断开;根据文意可知文中尊英宗为太上皇,故C处不可断而应在D处断开,主谓宾方才完整;“而”与前文文意构成转折,F处应断开)11.B(A用法相同,皆是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像对待兄长一样;B意思不同,拔头发/提拔;C意思不同,导致/传达;D用法相同,皆是为动用法,为……而死/为……哀伤)12.C(因果关系不成立,英宗战败的因素不能等同于他不听臣下的请求;其次“全军覆灭”表述错误。)13.(1)壬戌日,军队溃败,几十万人死亡,皇帝(明英宗)被掳往北方。(溃,溃败;狩,被掳走;一点1分,句意两分)(2)虽然是由王振诱导的,但导致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其实是英宗皇帝自己造成的。(导,诱导,促使;判断句,是;一点1分,句意两分)14.①王振作威作福,扰乱朝政,挟持英宗是明英宗被俘的原因之一。②明英宗不听谏言,一意孤行。③明英宗宠幸奸佞,不体恤臣下、不节约用度是造成这场祸事的主要原因。(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5.C归隐的想法不是纵饮懒朝的主要原因,纵饮懒朝主要是因为仕途失意,抱负难展。16.改后意境更切合诗人的心境,情景和谐。①原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姿态,意境更为活泼恬适(2分),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吻合。②改后描写花落鸟飞,画面寥落,意境偏于清寂凄婉(2分),可以更好地烘托作者事业上寂寞无为的失落惆怅(2分)。(学生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回答亦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乐景哀情与哀景哀情的差别。原句为乐景,的确可以反衬哀情,如此文意曲折,韵致深婉。但作者一心求“淡”,即文意平淡直白,描绘较为寥落的风景更合适。17.(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2)满地黄花堆积黄花地(3)示例一: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示例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8.A:烟消云散/一扫而空B:忐忑不安/坐立难安/心神不宁/垂头丧气□:cuò(每处1分)(成语合乎情境,可按空得分)19.“铄”改为“烁”“磋”改为“蹉”(每处1分)20.选C文中“生活的海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活”比作“海洋”,形象地强调了生活如同海洋般变化莫测。A.心灵的花园:把心灵比成花园,花园里有各种鲜花和绿植,代表着心灵如同花园般丰富多彩;B.知识的宝库:把知识比作宝库,意味着知识如同宝库中琳琅满目的珍宝一般;C.“雨滴的欢舞”赋予雨滴人类欢舞的姿态,生动展现出雨滴落下时活泼灵动的画面,传递出欢快、愉悦氛围;D.梦想的天空:将梦想视作天空,天空广袤无垠,象征着梦想有着无限的可能和广阔的空间。21.①关联词“不是……而是……”,表示前后两者是并列关系。②通过否定“登到峰顶的高度”对成功的意义,来肯定和强调“跌到谷底的‘反弹力’”对于成功的意义。(每点2分)22.答案示例:亲爱的小华:你好!高三是一场艰难的马拉松,但你看!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是你前行的脚印,起起伏伏的成绩是你沿途的风景。保持乐观,心向暖阳,你定能如振翅鲲鹏,飞向理想彼岸!祝高考顺利!小刚2025年2月6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培养成长的思维、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选准其中一个角度2分,恰当使用修辞2分,书信格式1分,语言流畅得体1分。)23.参考立意:材料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人类不断探测月球的事实,提出探月的价值与意义;第二部分是材料的主体,提出对探月的担忧——“将离月球越来越近,但可能会离月亮越来越远”。写作要求部分,要求考生谈自己的联想,意味着考生需要比较材料语境下“月球”与“月亮”概念的差异,尤其是深挖“离月亮越来越远”的外延和内涵;要求考生谈启示,则需要考生的立意不止于认知层面,还要深入到“怎样做”的层面,给出应对之策。审题立意的核心是深挖“离月亮越来愈远”的外延和内涵。月球是基于客观事实、数据和科学理论所认知的天体;而月亮,则融入了观察者的主观情感、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成为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寄托。“离月亮越来越远”可以是对自然的敬畏缺失,可以是传统文化的式微,可以是想象力的日益匮乏,可以是人情的逐渐淡漠,可以是诗意生活的远离,可以是审美品味的降级,可以是实用主义压倒浪漫主义等等。考生以此为切口,讨论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我们生活的姿态,都是合格立意。立意时要注意:1.不能对探测月球持否定批判态度。2.材料有限定语“可能”,表明“离月亮越来越远”是担忧而非事实,要注意行文的态度与语气,应保持客观,避免偏激极端。3.应当不止于认知层面,还要深入到“怎样做”的层面,给出应对之策,以回应“启示”。参考立意如下:科学筑基,诗意栖居理性之月耀苍穹,感性之辉映心田想象创造美,掬水月在手探索诚可贵,敬畏不可失遥望云中月,品味朦胧美评分建议:对“离月亮越来愈远”的外延和内涵的合理阐释即为切题,建议起评分45分;如未给出应对之策,原则上不高于48分。其他评分标准参考高考作文评卷细则。【参考译文】材料一:秋季七月己丑日,瓦剌的也先侵犯大同,参将吴浩战死,(明英宗)下诏亲自率军出征。吏部尚书王直率领群臣劝谏,(英宗)不听从。癸巳日,命令郕王留守京城。就在这一天,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与瓦剌军队在阳和交战,战败阵亡。甲午日,从京城出发。乙未日,驻扎在龙虎台。夜里军中发生惊扰。丁酉日,驻扎在居庸关。辛丑日,驻扎在宣府。群臣屡次请求皇帝停留驻扎下来,(英宗)不答应。丙午日,驻扎在阳和。八月戊申日,驻扎在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劝谏,商议回师。己酉日,任命广宁伯刘安担任总兵官,镇守大同。庚戌日,军队返回。丁巳日,驻扎在宣府。庚申日,瓦剌军队大批赶到,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战死,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前去救援他们,到鹞儿岭遭遇埋伏,全军覆没。辛酉日,驻扎在土木堡,被(敌军)包围。壬戌日,军队溃败,几十万人死亡,皇帝(明英宗)被掳往北方。甲子日,京城听到战败的消息,群臣在朝廷上聚在一起痛哭,侍讲徐珵请求迁都往南方,兵部侍郎于谦认为不可以这样做。乙丑日,皇太后命令郕王代理国政。戊辰日,皇帝(明英宗)到达大同。己巳日,皇太后命令立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辛未日,皇帝到达威宁海子。甲戌日,到达黑河。九月癸未日,郕王登基即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帝。材料二:明英宗被掳往北方这件事,是王振诱导促成的,王振的罪过实在是大到无法追悔了。然而王振的罪过,在于激起变乱,而不在于侍奉英宗皇帝去往北方。在那个时候,明朝的军队刚刚战败,北方的各个边塞都为之震惊,人心惶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英宗皇帝以尊贵的帝王身份,身陷敌人的阵营之中,这种让国家蒙羞的程度,就算拔光头发来计数都不够啊。而王振凭借他一人之身,承受了全天下人的怨恨,满朝的官员,都恨不得吃他的肉、扒他的皮。可是,假使当时没有王振,英宗皇帝就一定不会被掳往北方吗?答案是:并非如此。英宗皇帝被掳往北方这件事,并不是王振一个人所能造成的。王振不过是迎合英宗皇帝的想法,进而促成这件事罢了。假如英宗皇帝能够洞察奸佞之人并且远离他们,体恤众人并且节约用度,即便有王振的诱导,又何至于落到战败的地步呢?所以英宗皇帝被掳往北方,虽然是由王振诱导的,但导致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其实是英宗皇帝自己造成的。然而王振的罪过,终究是无法追悔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王振作为一个受过宫刑的宦官,倚仗英宗皇帝的宠爱,擅自作威作福,扰乱朝廷的政务,导致国家遭遇灾祸,他的罪过本来就是罪大恶极、杀了都不能抵偿的。而且他激起变乱的罪过,尤其该杀。在也先入侵的时候,王振挟持英宗皇帝亲自出征,他本意是想要借此邀功来巩固自己受宠的地位,却不知道战争凶险,是不可以轻易尝试的。等到战败的时候,他又不能为守节而死,反而带着英宗皇帝逃跑,致使英宗皇帝陷入敌人的阵营之中,他罪过之大,就算死了也不足以抵消,所以王振的罪过是无法追悔的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