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适应性训练历史答案

2025-02-18 · 4页 · 273.3 K

重庆八中2024——2025学年度(下)高三年级入学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答案】C【解析】据题干“对国家有大功的、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被特别追赠庙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可知,庙号是对祖或宗的追赠,体现了功与德的标准,说明祭祀活动带有宗法德政色彩,故选C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统治者主持祭祀活动、神权强化王权以及卜筮决定国家大事等方面,排除A项;早期原始民主政治具有浓厚的民主氛围和原始民主特质,通过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再通过集体合议达成共识、形成决策,排除B项;儒家为政以德思想强调的是国家治理方式,主张以德治国,而材料主旨是古代祭祀活动强调宗法功德标准,与儒家德政思想在本质上存在差异,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僮约》规定了奴仆的工作内容和行为规范,其中“武阳买茶”“往来市聚”等内容体现出当时区域市场经济交往的活跃,即对于研究汉代区域市场经济交往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选B项;汉代田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很少与外界有商品往来,即使有商业活动,也是在田庄内部进行,与材料现象不符,排除A项;土地兼并指土地集中程度高,材料并无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是主家和奴仆的纷争,不属于雇佣关系的范畴,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设置州郡”“护匈奴、羌、戎、夷、蛮、越中郎将”“护羌、戎、夷、蛮、越校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管理边疆少数民族的措施与当时的政治改革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魏之前的民族政策,无法得出A项结论,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平等的信息,故排除B项;这些措施未必会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故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本题表象是786年唐朝改革因主管南方经济的大臣反对而终止,本质上反映出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影响到政府的决策,A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786年,据所学,780年唐朝已经放弃租庸调制,实行两税法,B项说法不符史实;本题中江淮转运使不是藩镇节度使,排除C项;据所学,三省六部制在唐朝确立,此时三省六部制并未瓦解,D项不符史实。5.【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诗中强调“新德”“新知”,体现了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体悟来获得新的认知和品德,这与“格物致知”所强调的通过探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提升道德相吻合,故D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的是用天理压制人欲,与诗意不符,排除A项;“心外无物”属于王阳明心学的内容,排除B项;“天人合一”是道家思想,主张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排除C项。6.【答案】A【解析】根据示意图路线,其中有从山西中部和安徽南部出发,向其他地区扩展的路线,这符合明清时期晋商、徽商的商贸路线,而且广州和宁波也是商贸繁华之处,也会出现商人外出经商的情况,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的主要陆海交通线不会以山西中部、安徽南部为中心,排除B项;玉米、甘薯主要从海上传入,不是从山西中部、安徽南部扩展,排除C项;倭寇并没有到山西等地,排除D项。7.【答案】D【解析】1904年政府颁布《劝行放足歌》,并于1907年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明确要求废除女子缠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教育的重视;但随后发现很多学生“步履维艰、缠足仍居大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另一种态度,缠足作为一种传统陋习,被视为不文明和落后的。作者的目的是呼吁家长放弃陋习,表达了对女性解放和1进步的期望,D项正确;未涉及男女平等的推崇,排除A项;材料表达的是女性解放和进步的期望,但未涉及批判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等级秩序等),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推动“女权运动”(女权运动是旨在争取妇女平等权利和解决性别歧视的社会运动)开展,排除C项。8.【答案】C【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在特定条件下‘退却’本身就是在前进”。虽然“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初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但中国独特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提供了武装的中国革命从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最终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C项正确;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治较量的胜利,没有退却,排除A项;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退却是右倾机会主义的表现,这次退却没有使中国革命前进,反而使革命力量遭受巨大损失,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在皖南事变后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维护方式是以斗争求团结,与国民党破坏抗战的行为针锋相对,没有退却,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据题干“1950年12月”“这笔钱如果用于购买棉花,可供450万纱锭生产一天:如果用于铁路建设,每月可造100公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当时中国经济非常落后,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劳动报》刊发该文的目的是动员民众通过存钱的途径支援国家建设,B项正确;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3年开始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是新中国初期经济战线上的一次重要胜利,1950年春,物价已经稳定,除D项。10.【答案】A【解析】2002年到2006年,我国学校占地面积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都有显著增加。这种增长反映了国家对教育资源投入的加大,旨在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顺应了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适应了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无法得出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科学发展观是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材料没有提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奠定创新型社会建设基础包括多方面内容,包括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材料只是其中一方面,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拒斥帝国形态有助于促进区域自治的发展;生产自我系谱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社会和文化基础;通过使用方言而不是统一的拉丁语区隔其他族群。这都是民族国家形成的要素,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不相关,排除;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排除C项;王权与教权并立和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热带饮品咖啡得以大量输入荷兰,故选C项;价格革命表现为物价提升,会抑制大众消费,排除A项;民众消费习惯的变化是表现,而非原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咖啡消费影响了女仆和缝纫工人的工作效果,而不是劳作方式影响咖啡消费,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国民总收入有了显著增长,但英国工人的实际工资在长时间内并未有明显提升,这说明当时英国社会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拉大,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社会和历史背景,故选A项;从1835年的数据来看,工资指数有了显著提升,这表明工人的生活状况并非一直在恶化,排除B项;表格中的数据仅反映了英国的情况,无法推知“全球经济危机不可避免”,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4.【答案】C【解析】1928年初出现“粮食罢工”运动,反映出苏联在粮食收购方面存在问题,个体农民的生产方式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这使得农业集体化运动势在必行,2通过集体化生产可以更好地控制粮食生产和收购,故选C项;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时已经逐渐被取消,排除A项;余粮收集制在1921年被粮食税所取代,排除B项;政府实行凭票供应制度是为了控制粮食市场,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1961-1964年,美国纽约市保障性住房逐年增加,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新建公共住房数量逐渐下降,C项正确;美国经济在二战后进入了“黄金时代”,排除A项;停止公共住房政策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排除B项;此时面对主要的问题是经济低迷下的“滞胀”,而非经济过热出现的危机,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参考答案】(1)鼓励垦田;减免租税;重视民间粮食贸易;发放农贷;兴修水利;推广优良品种。(1点1分,4点4分)(2)对美国:①有利于处理剩余粮食,保护美国农业生产;②为美国农产品开拓海外市场,巩固贸易霸权;③便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国家,服务于冷战需要;对受援国:④客观上有利于缓解受援国的粮食危机。(1点2分,任3点6分)(3)历史经验:①颁布农业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农业发展;②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升农业生产技术,;③改革耕作制度,提高粮食产量;④建立粮食储备制度,保障人民的粮食安全;⑤调控市场粮价,保障种粮农民的利益。(1点2分,任4点8分)(4)认识:①粮食安全就是保障国家粮食来源的稳定供应;②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基石;③粮食安全需要国家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发展/重视粮食储备/发展粮食流通市场。(1点2分,3点5分,言之有理即可)17.【参考答案】(1)成就:形成以罗马为中心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道路多,里程长;海陆并举;海上道路安全、便捷和舒适。(4分)作用:加强行省与帝国的联系,提升行政效率(通达政令);有利于军队的调动和扩张;有助于信息、人员、物资的交流(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巩固。(4分)(2)原因:国家在交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议会)持续、多方面的推动和立法规范;商业化管理方式,股份制铁路公司运作方式的变化;海外殖民扩张、争夺世界市场的需求;科技进步、工业革命的需求和推动。(6分)(3)示例一:近代商路与殖民扩张:以侵略灾难为中心第一节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的殖民扩张第二节澳门和台湾:古老中国开始遭受殖民侵略第三节工业革命的新交通与殖民体系的形成示例二:3近代商路与经济全球化: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中心第一节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第二节早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三节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8.【参考答案】示例一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障。(2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起到了领导核心的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进行工业化。因此,在解放战争时期,党积极接收日伪遗留在东北的工矿企业,并没收国民党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物质基础。1949—1976年,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工业,“一五”计划取得成功。党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领导,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1976—2012年,中国共产党适应国际形势变化,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在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指引下,通过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国家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特别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党加强了现代化探索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新境界。(四个阶段的史实+论述8分)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离不开党的领导。从提出工业化到推进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理论、务实的举措和强大的执行力,成为推动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总结+书写2分)示例二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力。(2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于是开展土地革命与经济恢复,确保社会生产力解放,为工业化奠定基础。1949—1976年,党提出“四个现代化”,接连实施四个五年计划,形成了初步的现代化工业体系。1976—2012年,改革开放成为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动力。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引导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为中国式现代化积累了雄厚的物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