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5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2025.02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的货币价值理论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货币理论——单旗的“子母相权论”,这一理论涉及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的比较和不同金属货币之间价值关系的探讨。墨家的“刀籴相为价论”明确将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视为反比关系。而《管子》的“轻重理论”正是以货币价值理论为中心,从“物多则贱,寡则贵”的“数量价值论”出发,引申出朴素的货币数量论。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子母”“轻重”等专有概念,还是“先王制币”货币起源论和货币金属主义与货币名目主义本质论,抑或是“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的管理通货传统,均为后来货币价值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汉唐大一统王朝围绕统一造币权、中唐围绕两税法与“钱荒”的货币争论,确立了货币国定论和货币数量论的古代正统地位,促进了两大价值理论的交融发展。汉代思想家贾谊、贾山、晁错等认为货币“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亡用器”,之所以具有价值,乃“上用之故”,奠定了货币国定论的基调。陆贽提出了“物贱由乎钱少,少则重……物贵由乎钱多,多则轻”的典型货币数量论。刘秩从货币需求角度出发,将货币价值与人口数量联系起来,进一步丰富了货币数量论。白居易等明确将货币流通数量及其价值与国家财政收支联系在一起。这一时期,货币金属主义也得到显著发展,形成了南齐孔觊隐含货币生产费用价值的“不惜铜爱工论”。北宋“交子”的诞生,南宋“会子”、金朝“交钞”等纸币的流通,及在钱钞并行过程中出现的纸币贬值情况,使得纸币价值开始成为货币讨论的中心问题,进而在过去历朝货币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推动了各种纸币价值理论的产生。货币数量论被应用于纸币,产生了宋孝宗“少则重,多则轻”理论,并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依靠钱币、商品、有价证券和税收等收兑流通中的纸币以调控纸币价值的“称提理论”。货币数量论在应用中得到拓展,不仅在货币需求方面被辛弃疾与纸币流通区域的大小联系起来,而且在货币供给方面由沈括提出了“货币流通速度”思想。货币流通和循环理论分析得到显著发展,形成了货币的价值来源于流通的“职能价值论”,以及作为货币循环中心的政府财政收支失衡影响货币价值的“货币财政论”。辛弃疾等人提出的“税收驱动货币”思想,强调政府接受向其输纳构成不兑现纸币流通的前提条件,发展了传统的货币国定论。从货币金属主义本质观出发,衍生出了暗含纸币价值代表金属货币价值的纸币“子母论”和“虚实论”。元朝、明代前期和清朝短期间断实行的不兑换纸币制度,推动了货币名目主义和金属主义的系统性发展和理论交锋。从货币名目主义出发,马亨、刘基提出了纸币是“国家法律的产物”的货币国定论思想,陈子龙、钱澄之重申了该理论的要义,王鎏基于对“有权势”的国家有别于“无权势”的私人之主权货币国家本质的分析,构建了完整的货币国定论体系。从货币金属主义出发,丘濬提出了“资以人力”而“功所成”的朴素劳动价值论,否定“所费之直不过三五钱”的纸币流通论;包世臣、魏源、许楣兄弟和王茂荫等批判货币国定论,论述了政治权力无法限制物价的有限性和财政发行必然导致通胀的危险性,并发展了主张纸币可兑换的“货币虚实论”。(摘自李黎力《中国古代纸币价值理论流变及其重要贡献》,有删减)材料二:宋代到清代的货币以金属货币为主,表明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并不需要大量的货币作为交易支撑,但因主要金属币材铜的产量不高,导致历代王朝的铸币量长期偏少,不能满足商品经济水平不高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如唐代中后期,每年的铜币铸造额仅十万贯左右。北宋远超唐代,每年铜币铸造额达三百万贯左右,但因大量铜钱外流或被销铸,仍然出现钱荒的现象。从唐宋到明代,不得不分别采用了钱帛兼行、铸造铁钱、实行省陌、发行纸币等方式,对钱荒进行缓解。即使是元明两代用国家权力强制推行不兑换纸币,都无法取代以铜钱为主体的金属货币的地位。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活跃,从明代后期开始,随着美洲白银的流入,金属货币已基本可以满足社会商品流通的需求。从这一历史过程可以看到,交子出现后,纸币在金融体系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纸币发行理论与纸币发行制度历经千年没有出现重大突破。从宋代到清代屡次发行纸币,但都未认识到纸币的根本价值是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超发纸币实质是不断透支国家信用。甚至民国时期法币的发行,仍然因滥印纸币引起严重通货膨胀,使国家信用崩溃。历经千年,国家信用都未在纸币发行领域真正建立和巩固起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的发行完全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纸币的稳定以国家控制货币流通量和社会商品总价值相适应作为坚实保证,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即使在计划经济时期,票证一度成为纸币的补充,也未影响人民币的稳定。(摘自谢元鲁《从历史看纸币与国家信用的关系—读<千年交子与中国货币金融>》,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管子的“轻重理论”引申出朴素的货币数量论,刘秩进一步丰富了货币数量论,宋孝宗时拓展了货币数量论的应用。B.汉代贾谊等奠定了货币国定论的基调,辛弃疾等发展了传统的货币国定论,王鎏构建了完整的货币国定论体系。C.纸币“子母论”和“虚实论”暗含着纸币价值代表金属货币价值,它们是宋金时期货币讨论的中心问题转变后逐渐产生的。D.货币名目主义认为纸币是国家法律的产物;货币金属主义则认为国家政治权力对物价不能完全掌控,主张纸币可兑换。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时期出现钱荒的原因并不相同,前者是铸币材料少,后者却是铜钱大量外流和损坏。B.古代纸币在金融体系中始终不能处于主导地位,是因为当时商品流通中金属货币就已满足需要。C.纸币发行理论与纸币发行制度在金融体系中未出现重大突破,是由于当时的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D.新中国成立之前,屡次发行纸币失败的原因是历代王朝没有认识到纸币背后的核心问题。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材料都从历史视角对中国古代纸币的价值理论进行阐述。B.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史实和数据来支撑其观点,增强了可信度。C.材料二将古代纸币和人民币的发行进行对比,以阐明国家信用的重要。D.材料二中写民国法币滥印的危害,验证了材料一中包世臣等人的观点。4.材料一梳理了中国古代货币价值理论的发展脉络,请简要概括。(4分)5.复兴中学将围绕“中国古代纸币”的话题举行模拟经济论坛,某班选定的议题为“中国古代纸币价值理论对当代货币体系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出简要的发言提纲。(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节选)余华我决定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上高中的时候。夏季里的一天,接近傍晚的下午,大海正在退潮,显得平静安详。我把背心脱下来,找一个空地放下,拖鞋压在上面是避免背心被海风吹走。我爬下石阶,走过涨潮时就会淹没的水泥防护道,在人声喧哗里走进海水,很多人在那里游泳,我在他们中间游过去。我向着大海的远方游去,身旁游泳的人开始少起来。我一直向前游,身旁没有人了,后面的声音也轻了,海水仍然是黄色的。我继续向前游,后面的声音逐渐轻微,我游到后面没有声音,海水还是黄色的。我向着大海深处继续游去,感觉自己是在游向大海的心脏。我往回看了看,堤岸遥远了,那里游泳的人群也遥远了。我停止游泳,双脚不停踩着海水,犹豫起来,堤岸和人群的遥远让我有点心虚,我心想是不是应该往回游。这时候我注意到海水不再是黄色,海水变绿了。这是巨大的鼓励,我又信心满满,我要继续游,我暂时不管堤岸和人群越来越遥远,我觉得马上就会游到海水变蓝。接下去我进入了海流。我有一阵子惊慌失措,使劲向前游去,我想游出海流。我奋力划水蹬腿,感觉自己一直在原处打转,我意识到游不出去,海流很急,我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那一刻我很害怕,觉得可能回不去了。我心慌害怕,无力抵抗海流,顺着海流漂去。我被海水打湿的眼睛时不时看看越来越远的堤岸,堤岸是我仅剩的勇气,是我的救命稻草,后来看不见堤岸,仅剩的勇气没有了,救命稻草也没有了。我开始仰泳,严格说不是仰泳,只是让身体躺在海面,手和腿的摆动只是让身体在海浪里保持平衡,不让身体沉入海里。这不是保持体力,是心里害怕之后身体失去了力气。海流越来越急,我的身体漂去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不知道海流会把我带往何处,只知道海流会把我带往越来越远的地方,一个让我此生无法回家的地方。恐惧一往无前,让我觉得此生很快就要结束,结束在茫茫海水里。我在恐惧里快速深入的时候,一根真正的救命稻草及时出现。我想起来之前在海里游泳时有人说过,不止一个人说过,遇上海流不要想着游出去,谁都游不出去,随着海流漂过去就行,海流最后会把你们带到一个岸边,因为这里不是太平洋,这里是杭州湾,是海湾。我心里一下子安定下来,恐惧离我而去,力气回到我身上。我看了看四周,只有海水,继续用仰泳的姿态躺在海水上,这是为了保持体力。我有心情看天空了,身体随海流漂去时,眼睛欣赏起天空的变化。落日正在下来,晚霞映红天空。落日下到海面上,离我既远又近。落日掉入海中,晚霞暗淡下来。月亮出现了,一轮圆月;星星出现了,点点滴滴;月亮越来越亮,星星越来越多。一片片白云在天空里缓慢移动,它们向着同一个方向移动,它们不会碰撞。移动的白云让天空看上去不再空虚。我看着夜晚的白云,觉得夜晚的白云比白天的还要白。一片片白云都有自己的形状,像是世界地图上的一个个国家,有的大到气势恢宏,有的小到纤巧玲珑,没有白云遮挡的深邃星空像是地图上海洋的颜色。月亮在白云之间快速移动如同在飞翔,突然间我看到月亮四周出现了光晕。月亮从一片厚厚的白云里出来,进入一层薄纱似的白云,这时候光晕出现了。两个闪闪发亮的圆圈,与月亮一样圆,里面一个,外面一个,光晕是金色的。我不知道多少次看过月亮,有时候躺在草地上,有时候躺在藤榻里,有时候身体站着抬起头,可是没有见过月亮的光晕。我在海流里漂浮时看到了,看到两个金色闪亮的光晕,我叫出声来:月亮的光芒是金色的,不是银色的。我的身体在黑夜里漂去的速度应该是河流里拖船的速度。很长时间过去后,我感到天空里有些异样,似乎亮光有些变化,我改成蛙泳的姿态,看到远处有星星点点的光亮,我知道那是什么,激动地叫出声来:灯光,是灯光。我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激动,海流把我带向正确的地方。就这样,我一会儿以仰泳的姿态躺在波浪上休息,一会儿翻身用蛙泳的姿态去看看远处的灯光。看到灯光越来越多,越来越亮,我的激动变成了感动,海流正在送我回家。我忍不住泪流而出,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看不见灯光,灯光可是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手从海水里抽出来,去擦眼泪,我想用眼睛去经历这灯光越来越近的时刻。可是手上又咸又涩的海水进入我的眼睛,眼睛出现灼热的疼痛,我不能再用手去擦,我闭上眼睛,让身体感受海流的速度。我看不见灯光,我知道离灯光越来越近。我开始笑了,先是微笑,接着笑出了声音,我的笑声在海浪声里微不足道,可是我的幸福是超过海浪的汹涌澎湃。我上岸的地方是平湖乍浦,离我们海盐武原十公里左右。我在月光下赤脚向着海盐方向走去,走得精神抖擞,虽然饥肠辘辘,筋疲力尽,依然劲头十足。我终于走回到下海的地方,堤岸在月光和星光下空空荡荡,我的背心和拖鞋还在那里。我穿上背心和拖鞋,走下堤岸,不同的是我不再赤脚,我听到拖鞋叭哒叭哒的响声,熟悉又亲切的响声。月亮进入一片厚厚白云的时候,我回到家中,父母和哥哥在梦乡里已有一段时间。因为我没有回家,门没有上锁。我摸黑进去,摸到给我留下饭菜的桌子旁坐下。我在黑暗里吃完饭,在黑暗里上床躺下。(选自余华《山谷微风》)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山东省菏泽市2025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5-03-01
·
11页
·
40.5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