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考第三次适应性检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解析24.根据考古发现,冶金技术最早出现在距今8000年前的近东地区。中国境内发现的早期青铜器,在甘肃兰州附近、河西走廊、青海东部、新疆东部一带的数量,远多于黄河中游的豫西地区。到目前为止,在前一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总量超过1500件,后者只有约200件。据此可推测A.铸铜技术由西向东传入到中国B.河西走廊是东西方文明的通道C.西部的冶金水平高于中原地区D.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上游地区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冶金技术最早出现在近东地区,中国境内发现的早期青铜器,在甘肃、青海、新疆东部一带的数量远多于黄河中游的豫西地区,这就说明铸铜技术是由西向东传入到中国的,故选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且材料涉及到的区域不只河西走廊地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东西部地区的冶金水平高低,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材料主旨。25.东汉明帝马皇后是伏波将军马援之女,章帝窦皇后是大司空窦融之曾孙女,和帝邓皇后是太傅邓禹之孙女,安帝阎皇后是尚书阎章之孙女,顺帝梁皇后是大将军梁商之女。这表明当时A.世卿世禄制源远流长且影响深远B.九品中正制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C.宗族观念和宗族纽带具有强韧性D.门阀士族势力崛起享有政治特权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时期的历代皇后多出自官宦之家,这就说明当时人们的宗族观念和宗族纽带具有强韧性,故选C项;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与材料信息不符,且该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废除,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开始推行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门阀士族势力崛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26.769年,唐政府规定:天下百姓及王公以下,每年税钱分为九等,资产多者多征,少者少征,上上户四千文,下下户五百文;无论有无土地、是否长期居住,均须按等交税。这些规定A.适应了解决财政困难的需要B.体现了税收政策的公平合理C.打击了王公贵族的政治特权D.改变了赋税征收的主要标准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769年处于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之前,当时由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规定王公以下所有人都要按照财产的多少纳税,故选A项;按照财产多少征税具有公平合理的一面,但又规定无论有无土地、是否长期居住,均须按等交税,违背了公平合理原则,排除B项;材料涉及到的是经济领域,与王公贵族的政治特权无关,排除C项;改变赋税征收主要标准的是两税法,排除D项。27.宋代台谏官员“身居言路,风采灼然,得以风闻言事,纵有薄责,旋即超升”。士大夫们“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天下自任,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一现象反映了A.科举制提高了士大夫的政治地位B.程朱理学深刻影响士大夫的观念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局面出现D.士大夫参政议政的环境较为宽松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台谏官员出于自身职责,敢于直言纳谏,即使遭到责备,也会得到提升重用。士大夫们更敢于以天下为己任,大胆议论朝政得失,{#{QQABLYQEggAoAABAAAhCQwVQCAKQkAECCSoORBAQIAABAQFABAA=}#}无所顾忌。这就说明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较为宽松,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排除A项;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局面并非在宋代才出现,排除C项。28.18世纪,在四川南部经营盐矿的商人通过宗族资产筹集资本,建立大规模且有弹性的合作关系,创建专业化的管理单位来监督各种不同的运作,并通过互相投资,达到从生产到跨区域市场的大规模垂直整合。据此可知这些盐矿A.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B.具有近代企业经营方式的特色C.商业资本逐渐渗透到生产领域D.带有家族式垄断性经营的特点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世纪,四川南部经营盐矿的商人能够通过宗族资产筹集资本,建立规模大且有弹性的合作关系,创建专业管理单位监督各种运作,并通过互相投资,达到从生产到市场的大规模垂直整合,这就说明这些盐矿具有近代企业经营方式的特色,故选B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其特征为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的资本来源是宗族资产,不一定是商业资本,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家族垄断经营,排除D项。29.张之洞在《劝学篇》写道: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学术皆有焉,虽论说纯驳不一,要可以扩见闻,长志气。于是一孔之士,山泽之农,始知有神州。张之洞意在强调A.外来侵略加剧使民族矛盾尖锐B.西学传播推动了中国政治变革C.新媒体增进人们对国家的了解D.报纸普及冲击了传统儒家思想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张之洞看到了1895年以后从上海开始,因为一批志士文人开办报馆,翻译外国报刊,介绍内政、外交、学术等,这就扩大了国人的知识视野,增长了人们的见识,增强了广大民众对国家的认知,故选C项;AB项表述符合当时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未涉及报纸普及对儒家思想的冲击,且张之洞提倡的是“中体西用”,排除D项。30.1943年5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提出“中国思想界现在的中心任务,就是从思想上彻底打垮和消灭法西斯主义”。其矛头不单指向世界法西斯阵营,重要理由之一,是要战胜日本法西斯,不容抗战阵营内有人宣传法西斯主义或其亚种。重要理由之二,将来建国是三民主义的新中国,不是法西斯中国或其类似。该社论旨在A.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B.批判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C.结束国民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D.警惕国民党向日本妥协投降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篇《解放日报》社论把中国思想界的斗争矛头不单指向世界法西斯阵营,更指向“抗战阵营内有人宣传法西斯主义或其亚种”,并指出“将来建国是三民主义的新中国,不是法西斯中国或其类似”,这就说明中共批判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故选B项;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是指欢迎更多主张抗日和反对投降日本的社会各阶级阶层加入,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的,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31.罗马帝国皇帝克劳狄一世在没有听证的情况下就流放了两个无辜的罗马人。一个人是因为在克劳狄成为皇帝前,曾在法庭上强烈反对过他;另一个人是在担任市政官时,处罚过克劳狄庄园的租户,并鞭打了表示抗议的管家。这说明当时罗马帝国A.法律体系遭到了严重破坏B.公民失去了应有的权利{#{QQABLYQEggAoAABAAAhCQwVQCAKQkAECCSoORBAQIAABAQFABAA=}#}C.皇帝拥有超越法律的权力D.庄园经济发展遇到阻力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帝国皇帝克劳狄一世在没有听证的情况下就流放了两个无辜的罗马人,这就说明皇帝拥有超越法律的权力,故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法律体系遭到了破坏,且建立完整法律体系的是6世纪的东罗马帝国,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公民失去了应有的权利,且只涉及到两个无辜的罗马人,没有点明两人都是公民,排除B项;D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32.16世纪后,西欧国家对各种原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导致奥斯曼帝国的羊毛、红铜等大量输往西欧。由于奥斯曼帝国刻板的行会价格规定和各种限制,使其与西欧的贸易存在大量赤字,这不仅吞食了帝国的原料,也带走了经济赖以正常运转的硬币。据此可知A.新航路促进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B.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国家的崛起C.殖民扩张冲击了传统的世界格局D.体制僵化削弱了帝国的应变能力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奥斯曼帝国的羊毛、红铜等大量输往西欧,但由于帝国刻板的行会价格规定和各种限制,使其与西欧的贸易存在大量赤字,并吞食了帝国的原料,带走了经济赖以正常运转的硬币,这就说明体制的僵化削弱了帝国的应变能力,阻碍了帝国的发展壮大,故选D项;ABC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33.一位外国观察者对18世纪的英国社会这样评论:每个英国人都是新闻人,人们习惯在每天上班前先到咖啡馆,饮茶或喝杯咖啡,目的不是消磨时光,而是了解各地的新闻大事,其中有关政治和王室的话题最具吸引力。当时《伦敦杂志》就曾建议读者:“在咖啡馆里,拿在手上的报纸不要超过一张,一个人占有过多的报纸,是一种极不公平且令人恼火的行为”。据此可知A.咖啡馆成为民众经济信息交流场所B.工业革命提高了民众的政治地位C.咖啡馆培育了民众的民主自由意识D.启蒙运动增强了民众的法制观念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世纪的英国,人们习惯去咖啡馆了解各地的新闻大事,关注政治和王室的话题,并倡导不过多占用报纸资源,这就说明咖啡馆培育了民众的民主自由意识,故C项正确;在咖啡馆民众不只交流经济信息,更关注政治新闻,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后半期,且提高的是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不能说是“民众”,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法制观念,排除D项。34.1906年,在南非的钻石和金矿,雇佣的白人为1.8万、非洲黑人9.4万以及来自中国的契约劳工5.1万人。白人技工举行罢工,声称他们因黑人和中国人而失去了工作。矿厂主靠把技术工种留给白人才平息了这次罢工,并把中国劳工遣返回国。这反映了A.种族歧视战胜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B.矿厂主把追求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C.劳资纠纷促成了华工和黑人的团结D.华工和黑人因没有技术而遭到歧视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南非矿区的白人技工罢工浪潮中,矿厂主为平息矛盾,采取把技术工种留给白人、把中国劳工遣返回国的手段,这就说明种族歧视战胜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矿厂主把追求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华工和黑人的团结、也看不出华工和黑人没有技术,排除CD项。35.在罗斯福新政前20年,美国农民常把规模经营、降低成本作为应对农产品价格下跌的手段。罗斯福新政则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水土保持、生产定额等方式控制生产,达到供需平衡、减产增收的目的。这使美国耕地面积一直保持稳定,甚{#{QQABLYQEggAoAABAAAhCQwVQCAKQkAECCSoORBAQIAABAQFABAA=}#}至出现了稳中有降的趋势。罗斯福此举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B.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C.扩大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D.推动了农业向精耕细作的转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罗斯福新政通过水土保持、生产定额等方式,不但控制了生产,达到供需平衡、减产增收的目的,并使美国耕地面积保持稳定,甚至出现了稳中有降的趋势,这就说明罗斯福的举措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农业向精耕细作的转变,排除AD项;材料只涉及罗斯福新政农业上的举措,不能得出扩大政府干预经济范围的结论,排除C项。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国最早的抗日游击战始于东北地区。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国共两党及原东北地方势力,均一度组织过敌后游击战。从1932年开始,中共满洲省委就全力推动各级党组织建立抗日游击队。七七事变后,由于日军对中国大片地区的占领只能采取点线控制的办法,不仅在山区,就是平原地区远离城市交通线的农村,都无法实施其统治,因而中国军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有着相当的生存空间。到1938年秋,八路军在整个华北地区建立起大片敌后根据地,并以此为依托向外扩张。到1940年,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总兵力已达50万。八路军能够成功挫败日军“扫荡”,主要靠的就是民众配合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以游击战为主要形式开创的敌后根据地,在抗战期间发挥了重大作用。——摘编自杨奎松《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敌后游击战》材料二二战期间,游击战的烽火燃遍整个欧洲大陆,沉重打击了法西斯统治,尤以法国最为突出。1940年法国政府败降后,全国民众组织了各种抗德团体。1943年,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法国共产党成立“民族解放委员会”,到1945年已拥有25万武装游击战士。法国抵抗运
2025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检测历史答案
2025-04-10
·
6页
·
329.9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