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化学(北京卷)(全解全析)

2025-04-12 · 23页 · 2.4 M

2025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化学·全解全析(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a23Mg24Si28S32K39I127第一部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最近我国科学家预测并据此合成了新型碳材料:T-碳。可以看作金刚石结构中的一个碳原子被四个碳原子构成一个正四面体结构单元替代(如图所示,所有小球都代表碳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碳与石墨、金刚石互为同分异构体B.T-碳晶体与金刚石晶体类似,属于原子晶体C.T-碳晶体和金刚石晶体中含有的化学键不同D.T-碳与金刚石中的碳原子采取的杂化方式不同【答案】B【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和T-碳的晶胞分析可知,T-碳是由C元素组成的单质,与石墨、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A选项错误;B.T-碳可以看作金刚石结构中的一个碳原子被四个碳原子构成一个正四面体结构单元替代,属于原子晶体,B选项正确;C.T-碳晶体和金刚石晶体中含有的化学键均是共价键,相同,C选项错误;D.T-碳与金刚石中的碳原子采取的杂化方式均采取sp3杂化,杂化方式相同,D选项错误;答案选B。2.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中表达错误的是A.的结构式:O=C=OB.的电子式:C.的VSEPR模型:D.基态S原子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答案】B【详解】A.CO2中C和O之间形成双键,其结构式为O=C=O,A正确;B.铵根离子也要把电子的分布情况表示出来,故氯化铵的电子式如图所示,B错误;C.NH3中的N采用sp3杂化,VSEPR模型为四面体型,其中含有一对孤电子对,C正确;D.基态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其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D正确;故答案选B。3.水解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下列事实与盐类的水解无关的是A.氯化铵溶液可以除去铁锈 B.加热蒸干溶液得到固体C.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制胶体 D.保存溶液常在溶液中放置铁钉【答案】D【详解】A.氯化铵溶液可以除去铁锈是因为NH4Cl在水中以和Cl-离子形式存在,为弱碱盐,发生水解,产生H+,H+可以溶解铁锈,和水解有关,故A不符合题意;B.CuCl2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加热时,HCl挥发使平衡不断右移,氯化氢挥发促进水解进行彻底,最终得到固体,和水解有关,故B不符合题意;C.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铁离子可以发生水解反应得到氢氧化铁,与盐类的水解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D.溶液常在溶液中放置铁钉,是防止硫酸亚铁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氧化成硫酸铁,与盐类水解无关,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盐类水解知识,同时还涉及酯的水解知识,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4.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的是A.Na2S的水溶液有臭味,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后臭味减弱B.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时产生较多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压缩氢气与碘蒸气反应的平衡混合气体,颜色变深D.BaSO4在水中溶解度比在稀硫酸中溶解度更大【答案】C【详解】分析:勒夏特列原理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时,该过程必须是可逆的,否则勒夏特列原理不适用。详解:A、硫化钠溶液中存在硫离子的水解平衡,加入碱,氢氧根浓度增大,抑制硫离子水解臭味减弱,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A不符合;B、氨水中存在一水合氨的电离平衡,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时,氢氧根浓度增大,可以产生较多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能用勒夏特利原理解释,B不符合;C、氢气与碘蒸气的反应是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压缩氢气与碘蒸气反应的平衡混合气体,平衡不移动,碘蒸气浓度增大,颜色变深,不能用勒夏特利原理解释,C符合;D、BaSO4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硫酸溶液中硫酸根浓度增大抑制硫酸钡溶解,因此硫酸钡的溶解度在水中比在稀硫酸中溶解度更大,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不符合;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勒夏特列原理的使用条件,难度不大,注意把握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以及使用勒夏特列原理的前提。选项C是易错点。5.FeCl3溶液吸收工业废气H2S后可通过电解装置实现再生,同时将酸性污水中的硝酸盐降解为无污染物质,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惰性电极b为电解池的阳极B.H+从b极区向a极区迁移C.降解1mol,理论上吸收5molH2SD.随着电解进行,阴极区的pH增大【答案】D【详解】A.惰性电极b是将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降解为无污染物质即氮气,化合价降低,因此b电极为电解池的阴极,故A错误;B.电解质“异性相吸”即H+从a极区向b极区迁移,故B错误;C.降解1mol,转移5mol电子,则生成5mol铁离子,根据2Fe3++H2S=S↓+2H++2Fe2+,因此理论上吸收2.5molH2S,故C错误;D.随着电解进行,阴极区不断消耗氢离子,因此溶液的pH增大,故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D。6.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溶液与溶液反应:B.稀盐酸除去水垢(主要成分为):C.铜片插入稀硫酸中:D.NaOH溶液与溶液反应:【答案】A【详解】A.溶液与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故离子方程式为,故A正确;B.为难溶盐,不能拆成离子,故应为,故B错误;C.铜片和稀硫酸不反应,故C错误;D.为可溶性盐,拆成离子,故应为,故D错误;故选A。7.某学生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浓硫酸和蔗糖反应的实验。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打开A中分液漏斗活塞,加入浓硫酸,充分反应后烧瓶内出现黑色膨化固体B.品红溶液红色褪去,证明有SO2气体生成C.检验A中产生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应将E接在A和B之间D.D中溶液变浑浊,即可证明反应产生了CO2【答案】D【分析】在装置A中,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生成碳,同时有一部分碳与浓硫酸进一步反应生成SO2、CO2等,若想检验生成的水,需在气体通过溶液前检验,否则不能肯定水的来源;生成的SO2用品红检验;若想检验反应生成的CO2,需在确保SO2已经除尽的前提下,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详解】A.打开A中分液漏斗活塞,加入浓硫酸,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碳化,生成黑色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逸出后,导致固体体积膨胀,A正确;B.浓硫酸与蔗糖作用生成的气体中,可能含有CO2、SO2、水蒸气等,能使品红溶液红色褪去的气体,只能是SO2,B正确;C.检验A中产生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应在气体通过溶液前进行,所以将E接在A和B之间,C正确;D.即便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没有褪去,但仍不能肯定SO2已被除尽(可能是气体通入速率过快,有一部分SO2没来得及反应就逸出),所以D中溶液变浑浊,不能证明反应产生了CO2,D错误;故选D。8.下列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A.装置A:制备胶体B.装置B:检验溶液的C.装置C:除去中的少量HC1D.装置D:验证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答案】A【详解】A.饱和氯化铁溶液与沸水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Fe(OH)3胶体,故A正确;B.KSCN溶液是检验Fe3+的试剂,两者反应生成红色的配合物Fe(SCN)3,不是检验Fe2+,故B错误;B.Cl2和HCl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应选用饱和NaCl溶液,故B错误;D.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时试管口应斜向下,故D错误;故选:A。9.下列关于下图所示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质可由n个单体分子通过缩聚反应生成B.该物质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之一可做汽车发动机的抗冻剂C.0.1mol该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标准状况下)的D.1mol该物质与足量溶液反应,最多可消耗【答案】B【详解】A.根据该高分子的结构简式可知,该高分子是其单体通过加聚反应生成的,A错误;B.该物质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中有乙二醇,乙二醇可作为汽车发动机的抗冻剂,B正确;C.因为该物质为高分子,无法确定0.1mol该物质中含有C原子的物质的量,故无法确定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量,C错误;D.该物质的一个链节中含有三个酯基,水解产生的羧基均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其中一个酯基水解后产生酚羟基,酚羟基也可与氢氧化钠反应,故1mol该物质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最多可消耗4nmolNaOH,D错误;故选B。10.下列对分子性质的解释中,错误的是A.易溶于水是因为是极性分子,溶剂水也是极性分子B.由于乳酸()中存在一个手性碳原子,导致该物质存在互为镜像的两个手性异构体;生产中可利用“手性合成”法主要得到其中一种手性分子C.水很稳定(以上才会部分分解)是因为水分子间存在大量的氢键D.酸性:是因为原子电负性大,使得羟基键极性增强,易电离出【答案】C【详解】A.HCl为极性分子,H2O也为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HCl易溶于水,A正确;B.在有机物中的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为手性碳原子,故乳酸()中存在一个手性碳原子,导致该物质存在互为镜像的两个手性异构体;生产中可利用“手性合成”法主要得到其中一种手性分子,B正确;C.氢键影响水的沸点,水分子中H-O键的键能大,难断键,所以水的稳定性好,C错误;D.原子电负性大,使得羟基H-O键极性增强,电子对被O吸引程度更大,易电离出,D正确;故选C。11.D是一种具有交联结构的吸附性高分子材料,其部分合成路线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B、C生成D的反应是加聚反应B.C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图吸收峰面积之比为2:1:1:1C.D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可以生成NH3D.生成1molD参与反应的A、B物质的量之比为1:1【答案】B【详解】A.由于BC中的碳碳双键,A是苯乙烯,故该反应是加聚反应,A正确;B.C有三种环境的氢,吸收峰面积之比为2:2:1,B错误;C.D在碱性条件下水解,C-N键断裂,—NH2结合H原子生成NH3,C正确;D.从D的结构中可以看出,合成1molD,A使用了(m+n)mol,B使用了(m+n)mol,故生成1molD参与反应的A、B物质的量之比为1:1,D正确;故选B。12.已知中N元素为价,关于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是氧化产物B.发生了还原反应C.当反应中转移电子时,有被还原D.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1【答案】C【分析】已知NCl3中N元素为价,则氯元素化合价为+1;反应中NCl3的氯元素化合价从价降低至价,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从价升高至价,所以NCl3是氧化剂,发生了还原反应,是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是氧化产物,是还原产物;【详解】A.由分析可知,中氮元素、氢元素均没有化合价改变,不是氧化产物,A错误;B.是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B错误;C.反应中NCl3的氯元素化合价从价降低至价,,当反应中转移电子,则有被还原,C正确;D.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D错误;故选C。13.一种分解氯化铵实现产物分离的物质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H4Cl的电子式为B.反应①、②均为氧化还原反应C.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D.除去NaCl固体中的NH4Cl可加入少量MgO并充分加热【答案】C【详解】A.NH4Cl的电子式为,A错误;B.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NH4Cl+MgO=NH3↑+Mg(OH)Cl,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Cl=MgO+HCl,反应过程中均没有化合价变化,均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C.根据图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NH4Cl+MgO=NH3↑+Mg(OH)Cl,C正确;D.除去NaCl中的NH4Cl杂质应直接加热,若加入MgO会引入MgO、Mg(OH)Cl杂质,D错误;答案选C。14.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常温下Ni2+在不同pH的Na2CO3体系中的可能产物。已知:图1中曲线表示Na2CO3体系中各含碳粒子的物质的量分数与pH的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