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康德二诊)语文

2025-04-16 · 8页 · 492.1 K

202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第二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按照不同的科学用途,可分为专用研究装置、公共实验平台和公益基础设施三大类,该标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但设施的内涵、分类、目标领域一直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在演变。“十四五”规划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划分为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前瞻引领型和民生改善型四大类。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防止“舍近求远”“脱实向虚”,应加强建设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多可以归为前瞻引领型,以世界科技前沿为导向,承担“从0到1”的基础研究任务,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致力于解决国家安全瓶颈问题和追求基础科学研究前沿。相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现阶段的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以技术突破、国家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产生实际的经济、社会或政策效益的设施,通常是针对我国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或装备所面临的技术突破难、试验验证环境匮乏等产业化困境而建设,兼具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双重功能,能为多个领域的用户提供实验平台和测试手段,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关键领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发展。我国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一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增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基础能力,正是新形势下的迫切需求。(摘编自黄从利等《加强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基础能力》)材料二: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平台,大科学装置既是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探索自然规律的重大基础设施,也日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原始创新的国之利器。大科学装置无论是在规划和建设、运营和维护、使用和开发等阶段,都会得到不同的创新产出成果,这些成果通过及时的转化便可能形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阐明大科学装置产业化的基本路径,是产业化实践落地的重要前提。大科学装置从规划和建设、运营和维护、使用和开发乃至退出服役等各阶段,都存在极富市场价值的产业化第二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第1页共12页机会,把握和运用好这些机会,在建设运行大科学装置的同时,积极推进其产业化建设,就有可能事半功倍,进一步发挥大科学装置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用。表1大科学装置产业化效果的评估模型间接经济直接经济实施直接经济间接经济具体产出形式效益效益阶段影响影响市场溢出技术服务的采购规划和服务创新额外销售额乘数效应就业(设计师)建设(开拓市场/预先采购)额外就业乘数支出市场溢出运营和产品与服务创新额外销售额乘数就业(承包/效应维护(开拓市场/预先采购)额外就业设备供应商)乘数公共知识产权商业化(孵化企业)专有研究和创新(非学术用户)就业新分析技能市场溢出(设施职员)使用和额外销售额乘数(非学术用户)效应采购(消费品、开发额外就业区域集群,包含行业乘数公用设备等)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FDI)前沿研究的知识溢出效应(科学突破)(摘编自唐磊、徐飞《大科学装置产业化:缘起、意义与实践探析》)材料三:进入“大科学”时代后,无论是基础前沿探索,还是关键技术研发,难度和复杂程度都与日俱增,传统的“科学家+实验室”模式难以从容应对,亟需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和集成力量,开展广泛和深入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国际科技合作形势趋于严峻,一些科技领先国家为了维持在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的既有优势,推行“小院高墙”战略,正常的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人员往来、资源和市场共享受到人为干扰。在“大科学”时代,要处理好自主与开放的关系。既要不等不靠,依托近年来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开展有组织科研,尽快形成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的体系化能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要敞开胸怀,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设计,主动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增进与国际科技界的互动效率,从外部汲取更多的创新要素和能量。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应该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强化重大科学议题设置能力。人类社会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面临气候变化、食物短缺、疾病和灾害频发、贫富差距加大、战乱不断、经济衰退等重大挑战。应对这些挑战,既需要政治智慧,也需要全球科技工作者携起手来,面向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共同福祉,将全人类的共同关切转化为协力攻关的重大科学议题,据此筹措全球科研基金,策划和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国际大科学工程。另一方面,要提升运筹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大科学设施是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对于人才、技术及资金有极强的附着力。全球大约有400多个大科学设施。要将这么多的大科学设施,以及各种类型第二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第2页共12页的实验室、数据中心、算力基础设施的活力激发出来,既要通过大科学计划强化共同愿景,还要推动形成设施共用、成果共享、投入和风险共担的规则和机制。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已布局规划77个大科学设施,在建和已投入运营的有57个,有条件也有能力在这方面进行探索。下一步,需要在优先保障科技自立自强基础上,制定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章程,明确开放共享模式,建立相应的规则体系。(摘编自陈瑜《如何抓住大科学时代的机遇》)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已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在服务科学研究前沿,对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不够。B.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设施立足于产生实际的经济、社会或政策效益,同时也能够服务于基础科学的研究。C.前瞻引领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承担着“从0到1”的研究任务,难免产生“舍近求远”“脱实向虚”问题。D.不同类别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不同的目标领域,但最终目的都是增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基础能力。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科学装置建设目标是为了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只是其产生的附加价值。B.大科学装置的市场价值来源,包括采购、支出和就业等因素,而不包括前沿研究产生的相关知识。C.大科学装置市场价值的实现,需要在从规划开始直至退出的全过程中把握和运用其产业化机会。D.大科学装置产业化可产生直接和间接两类经济效益,后者指的是这些装置形成的市场溢出效应。3.下列对三则材料的论述和说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既介绍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类型,又论述了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B.材料二用图表呈现了大科学装置产业化效果评估的维度,比起用文字说明条理更加清晰。C.材料三基于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国际竞争的现实,提出了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路。D.材料一、二针对的都是科学研究的设施,材料三指向整个科学发展,后者话题角度更开阔。4.在“大科学”时代处理好自主与开放的关系,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4分)5.对于当前我国建设科技发展的基础性设施,你有哪些建议?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简要作答。(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树犹如此黄文山我惊异于一棵榕树。穿过天井,进入后院,照眼就是这棵挺拔的榕树,如同一个身材伟岸的男子,正神清气定地在院中缓缓踱步,也许,只是静静地伫立。这棵树长有很漂亮很细密的榕须,长髯拂地,更觉神采飘逸。树身上则缠满了条条气根,筋络分明,处处透出坚韧和刚劲。榕树的枝干伸向天空,枝头上云飞云走,风起风息。而粗壮的榕根,紧紧抱定一方巨石。大约最初的榕树便是依这块巨石长成。不知道是榕树后来用劲大了,还是年第二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第3页共12页深日久,难敌烈日淫雨,总之,巨石已裂成数块,但仍被密密匝匝的榕根紧紧地箍拢。它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据说,林则徐祠堂后院的这一棵榕树,是从很远的地方移栽过来的。移栽时就带着这方已然破碎的石头,不离不弃。这么大的一棵榕树,根部还带着石块,走这样长的路,居然枝不折,叶不凋,须不残,一路顺畅,进入林则徐祠堂,好像回到自己家中,很快就落地生根,且枝繁叶茂,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林公就端坐在榕树后侧的“树德堂”上,他免冠布袍,须髯及胸,双手抚几,眼睛微闭,似乎是公余的一次小憩。其实,他自青年入仕,大半辈子在官场打拼,很少有机会回到家乡,更难得能够这样静静地端坐歇息,享受休闲的时光。虽然临近街市,但祠堂里很安静,听不到大声喧哗;且每一个进入祠堂的人都把脚步放得很轻,因为谁都不想打搅这位中国近代最勤谨也最忙累的官员的休息。但是,无论是谁,只要看到林则徐塑像,只要看到那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对联,心里头就无法平静。毕竟,那一段风云岁月,带给中国人太多苦难和耻辱的记忆。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的东方巨人,就要轰然倒下,倒在一片罂粟花上。这时,一个人挺身而出,他就是林则徐。1838年,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南行的脚步牵动着几乎半个世界的神经。几乎没有人会相信,这个来自福建的小个子书生能完成肩上的特殊使命,解除列强带给中国人的梦魇。经过两个月的旅途跋涉,林则徐于3月10日到达广州。此时,偌大一座广州城里,每一个人,从巡抚、将军到平头百姓,乃至各国商人,都屏声息气,在等待和聆听钦差大臣的声音。因为这个声音将决定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民族的命运。林则徐的回答就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斩钉截铁地表达他的禁烟态度。与此同时,他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书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林则徐禁烟,从3月10日抵达任所到3月28日英商首领义律同意交出全部鸦片,前后只用了18天时间。不仅仅是抗击强虏,林则徐还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当欧洲列强从海洋崛起,并凭借其坚船利炮,席卷天下,迫临中国内地时,清政府对西方世界仍茫然无知。只有林则徐清醒地认识到要抵御列强的侵略,就必须了解西方诸国。为寻求“制夷之策”,他组织人员将英国人慕瑞所著的《地理大全》部分翻译整理成《四洲志》,同时还翻译了大量外文书报,了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开创了中国学习和研究西方的先河。这一份学夷制夷的遗产,其意义也许不逊于虎门禁烟。鸦片战争让清政府强咽下失败的苦果,却也让中国人一下明白了闭关自守只有等着挨打的道理。这之后,林则徐被褫职戍军西北。于是,他勤勉的身影出现在咆哮的黄河岸边,出现在大漠的风沙声里。1849年10月,林则徐赴任广西巡抚,途中在广东普宁驿馆病逝。家乡的父老子弟没有忘记他,为他修建了这座祠堂。1982年又辟为纪念馆,收集了很多有关林则徐的文献资料。祠堂内有花厅两座,中隔花墙,南北相对,庭中有假山、鱼池,莲鱼相戏,花木婆娑,曲径回廊,极尽古园林之美。但当年是谁的动议,迁一棵百年榕树站在院中,让家乡的大树始终陪伴着这位倦政难归的游子。第二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第4页共12页于是,一棵伟岸的榕树便这样挺立在林则徐祠堂的院中,榕荫匝地,树干伸向天空,根上还紧紧地抱拢一方石头。树犹如此。难怪人们从树旁走过,总会驻足仰首,久久地端详这一棵大树的姿采。文本二:伊犁有条渠(节选)陈忠实到了伊犁,朋友便说林则徐。我的近40年未见过面的老同学,一见面先说林则徐;新结识的伊犁地区的作家朋友,一松开握着的手便说林则徐;当地的州和县领导干部给我介绍林则徐;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朋友同样热烈地对我叙说林则徐。车子驶过伊宁市郊区漂亮的公路,一条清渠伴着公路在绿杨下流淌,朋友便指给我看,这是林则徐当年流放伊犁时修的,叫湟渠。走进伊犁老街,老朋友又指给我看一条小巷,林则徐在接受朝延惩罚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就住在这条小巷里的一院平房内。从乌鲁木齐来伊犁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