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内蒙古包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对于人类而言,“逝去之物”总具有独特的魅力。人们难以遏制对“起源”的遐想,并做出夸父追日般的追问。文物既旧也新,它不仅可以证实或证伪我们那些关于历史的记忆和想象,更重要的是复活了被遗忘之文明的璀璨艺术,让那些不可替代的美再次绽放。透过文物,我们也能感受到古老文明生命的脉动,那些我们曾认为互相隔绝的古老遗迹,竟有那么多“心有灵犀”之处。比如两件不能正常使用的杯子,一件是庞贝古城遗址出土的公元1世纪鹿角形来通杯,另一件是出土于中国二里头遗址的青铜爵,它们都是青铜材质。庞贝遗址的鹿角形来通杯没有足,所以无法站立。当然它不是用来正常饮酒的,如若是饮酒也是罚酒,要一口气喝完。在古波斯以及西亚地区,来通是在仪式上使用的礼器,后来也传到了古希腊。当时的人们在祭祀中要举起来通杯将酒一饮而尽,以向神明致敬。青铜爵是影视剧中常见的饮酒器,但历史中的青铜爵只用于礼仪活动。爵中盛放一种用黑黍加郁金草酿造而成的鬯酒,据记载“芬芳条畅以降神”,这种酒是专门用来敬神的酒。东西方两件特殊器形的青铜杯状物都用于祭祀仪式,虽分别属于不同的文明,但在遥远的两地承担着相似的功能。历史上关于夏代的记录稀少,在夏遗址被发现之前,人们只听说过大禹治水之后成为部落首领建立夏。在考古证据较少的岁月中,一些外国学者对夏王朝的存在一度提出了质疑。但随着徐旭生先生的考古队发现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历史面纱逐渐被揭开。二里头遗址目前发掘的有已知最早的青铜礼器、代表王权的青铜钺、大量的兵器以及制作精美的玉器等。只有发展到国家等级,才会使用这些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器物,它们的出土让我们更加确定夏王朝的历史。可以说,这些艺术文物证明了夏代礼制文明是高度发展的。在二里头遗址中,考古专家们发现了宫殿、道路网络、祭祀区、铸铜作坊等遗迹,并发现这些区域井然有序,具有明显的等级划分。其中,宫殿区规模较大,有点类似“故宫”的功能。这不禁让我们想到文献中提到的“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都城选址标准。二里头遗址位于伊洛平原,属于黄河水系,南靠嵩山,北临太行,所以洛阳自古便有“中国”“土中”“中州”等称谓。二里头遗址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其文明影响也蔓延甚广,最终遍布九州。可见文明没有受到地理位置的局限,在悄无声息地与外界联动和交互。(摘编自郭海湖《文物中的文明与艺术》)材料二:洛阳博物馆藏有一件乳钉纹铜爵,其舒展的古拙之美让人一见难忘。这件铜爵1975年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酒器之一。此爵有“华夏第一爵”的美誉。若要尝试理解这件青铜爵本身的功能与历史和艺术价值,我们有必要一起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重回那洛河之滨的中原腹地。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提出传说也有史实根源,只要剥去神话的外表,便可以得出历史。他排比梳理相关文献记载,最终于1959年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被分为四期,根据碳十四测年,从第一期到第四期大约在前1900——前1600年间,基本上属于古代文献中的夏代纪年范围之内。由此,一些学者将二里头文化对应的夏文化,但夏王朝的绝对年代问题非常复杂,碳十四测定的年代也只能作为旁证或者参考,各种争议和新的观点一直存在,但这都不影响二里头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二里头之前,华夏文明还处在城址林立的“邦国时代”;二里头之时,超大型都邑的出现、发达文化的强势辐射,都宣告了“王国时代”的开始。也是从二里头开始,崇拜祖先,崇尚王权的中原礼乐文明开始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几千年后,这件来自二里头的乳钉纹铜爵,仍旧以其俊巧的艺术美感和丰富的历史内涵不断为我们带来有关华夏文明本源的沉思。今天,爵常常与“饮酒器”和“温酒器”等字眼共同出现。但爵的功能究竟为何?爵确实是与酒密切相关的,爵“中有鬯酒”。但若说爵是饮酒器,其口部狭长尖锐的造型显然对饮者不太“友好”;若说爵是温酒器,则好像更有些道理,因为毕竟三足造型利于拢火,且不少出土铜爵的底部带有烟炱。但其实直到魏晋服五石散、饮热酒流行开来,古人才开始由饮冷酒转而饮热酒。古人曾认为它是礼器,《说文》中提到“爵,礼器也”。孙机先生提出,三足爵大约在西周晚期之前,既用于“歆”又用于“裸”。古人喜嗅香气,所以通过加热爵中鬯酒,使其散发出香气祭祀神灵,这种仪式被称为“歆”;“歆”之后再将爵中未蒸发完的鬯酒浇灌到铺在地面的茅草束上,以“灌地之礼”求神,称为“裸”。青铜爵是华夏礼乐文明的象征,而“爵”这一中国独有的器型,更是意蕴深远。它无疑是与酒文化和祭祀文化紧密相连的青铜酒器的代表之一。从周代开始,“爵”字更是开始出现在了地位等级称呼中,例如“公爵”“伯爵”等。同样地,“爵”在后世虽然已不具备祭祀或日常使用的功能,却仍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宝贵符号流传下来。(摘编自李宏洁《二里头文化乳钉纹铜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物的价值非凡,它不仅可以佐证历史的记忆和想象,还能更新旧日的文明。B.二里头遗址内宫城区井然有序且等级分明,契合文献中的都城选址标准。C.二里头遗址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促使其文明开始与外界联动和交互。D.青铜爵口部狭长尖锐的设计是为了方便倾倒酒液到茅草束上以完成“裸”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贝来通杯与二里头青铜爵功能相似,说明空间限制难以阻绝文明间的“心有灵犀”。B.二里头遗址发掘的青铜礼器和宫城遗址等证明,夏代已具备国家形态的文明特征。C.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年代测定虽然有参考局限,但却为夏王朝的存在提供了直接证据。D.爵从祭祀的礼器演变为地位等级的象征,体现了周代对夏商礼乐文明的继承与发展。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分析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古代文明在礼仪制度和艺术发展方面的高度成就。B.材料二先回溯中华文明的起源,接着说明乳钉纹铜爵的造型,并探讨了其功能与历史和艺术价值。C.材料一按照空间顺序探讨文物对文明的复话,材料二则按照时间顺序追溯乳钉纹铜爵的礼制演变。D.材料二中孙机对“歆”与“裸”仪式的考证,可以佐证材料一中关于青铜爵用于礼仪活动的观点。4.乳钉纹铜爵堪称华夏文明的重要代表器物。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说明理由。5.材料二指出,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这一评价的依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九月,一阵寒流袭击了黄河两岸的千村万落。秋风阵阵,阴雨绵绵,四野萧疏,木叶枯黄,连池塘里的残荷也只剩下一枝枝干枯的叶梗索索颤抖。这天晚上,颜真卿在蒲州府廨的退思堂内徘徊踌躇,思绪万千。仆从成方跟随主人多年,早已熟悉了主人的习性。他看到主人情绪激动,一定是要挥毫作书了,早已研好了一砚墨汁,备好了纸和笔,默默地退到一旁,坐在一条矮凳子上。侄儿颜季明的颅骨置放在书案一侧的木匣子里,匣子上搭了一方红绒布,像是专为季明的头颅配的底座。颜真卿在房内焦躁不安地徘徊了会儿,在季明面前坐了下来,就像以前叔侄二人面对面坐着促膝聊天一样。颜真卿细细端详季明,那宽宽的额,那粗粗的眉,那亮亮的眼睛,那高高的鼻梁和厚厚的唇……十三叔喜欢季明,颜族子侄几十个,虽金昆玉友,唯季明不但相貌和秉性似颜真卿,书法文章也出类拔萃,常被人赞为冰清玉洁,翠竹临风……颜真卿大喊一声:“季明……”一把将季明的头颅抱到怀中,呜呜地大哭起来……许久,颜真卿心情稍稍平静了一点,又将季明的颅骨放回到木匣子上。他让成方到厨房端来一杯酒、两盘果蔬放在季明面前,点上香火祭了一祭,然后展开一张白纸,取笔濡墨,挥毫写道: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穀,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颜真卿心情悲痛、沉郁、辛酸而愤怒,犹如狂风暴雨激起的黄河浪涛,回旋激荡,汹涌澎湃,摧枯拉朽,冲天裂岸。此时此刻他无心作书,只想一抒胸中块垒。他脑海中紧张地翻腾着天宝十四载冬天那个狼烟突起、杀声遍野的日子,全忘了手中之笔。放纵之下,字无大小,线无粗细,有行无列,大小参差,运笔也时急时缓,时放时顿。急时笔扫千军,缓时勒马徐行,放时纵横无边,顿时跌宕起伏。特别写到最后一段,想起死去的骨肉亲人,顿时从心中涌上一股对亲人的无限爱恋和对内奸外贼的无比仇恨,千仇万恨凝聚于毛锥锋端,管不了笔秃墨焦,更难顾横平竖直,大笔驰骋,横涂竖抹,笔不随心,腕下失控,一连多处产生谬误。只好圈了重写,写了再改,笔倾字斜,点画狼藉,线条也错踪奇崛,变化瑰异。尽管如此,纵观全篇,依然是字字映带,顾盼有情,酣畅流利,气势横生。《祭侄文》只有寥寥二百三十五字,字字如血,句句似火,发自天机,千古绝唱。后人评曰:《祭侄文》与前贤王羲之的《兰亭序》并肩媲美,是为天下第二行书。(选自《颜真卿大传》)文本二:何不曾是第一朱以撒颜真卿是忠烈之士。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他或许可以多活很久,笔下多出很多好作品。颜真卿的存在使我们多了一个典型人物,可以借此解决教化中的一些问题。我想,道德是道德,书法是书法,分开来说会客观一些。我自幼承庭训习书,从未间断。我感受着不必与人合作的独自创作的快乐,日子一天天过去,很贫瘠,很艰辛。要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一名独行者,写无休。这样做的人不只我一个,而是很多。道德品质保持在中等水平,艺术指标却定得很高。整日自个儿忙碌,交游也不多。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阿默斯特镇的居民看来,她简直就是一个隐者,很少能看到她出门。有时她想让镇上的孩童品尝美味的糕点、糖果,就装在一个篮子里,打开窗户,用绳子吊下去。至于这些糕点、糖果,也不是她出门买来的。她待在房间里,不停地写,越写越多,也不急于发表,先放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像颜真卿这样能成为忠烈,又善写的,书法史上不多。二者不能兼顾时,就选择写字——我是这样想的。颜真卿的楷书对改善我书写的心态起了作用,核心就是缓慢,慢心态,慢手态,让自己热爱慢。很多人的目的都是以颜真卿的楷书为基座,把握好了,如重器不可轻易。他中年以后的字不能称雅致,而有金刚力士的气象,学不好就是一堆死墨,混沌不开。这也使一些人学了几年之后就向他告别,而与他周旋久的人都有德艺双修的想法,将平生托付颜体而不悔。活人与古代碑帖的关系有如鸟与树。树是兀立不动的,鸟却飞行游移,不会长久地立于一棵树的枝条上。人的选择和放弃有许多缘由,随大流,循时势,依性情。如果是依性情,便能很真诚地学习,也跟真诚地放弃。《祭侄文稿》是颜真卿最著名的作品。说直白一点就是一篇祭文。没有谁会把《祭侄文稿》作为背景图案展示在庆典上。文辞让人心有惊恐,逆贼、凶威、荼毒、巢倾卵覆、呜呼哀哉,都不是常人乐意见到的。由于内心悲怆,思绪散乱,笔迹也草草复草草,涂抹复涂抹——草稿就是如此,任性情纵横,行于可行处,也行于不可行处,出轨越位亦无妨,只是向前。有些字是写给执掌权柄者看的,像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就得精工极致,尽遵矩矱。颜真卿写《祭侄文稿》则是吊哀记丧——家族死了那么多人,自己却还苟活着,奈何奈何。这篇文稿最有美感的就是那些涂抹的痕迹,它们不是字,是乱麻般的心绪,是他写《颜勤礼碑》《颜家庙碑》时所不曾有的。这些涂抹之痕也给好事者以信心——一个恣意而作、忘天地、忘众生、忘自我,何曾不是第一。读《随园诗话》。有人问袁枚,当朝诗人谁为第一,袁枚反问他,《诗经》三百首哪一首为第一。那个人没法回答。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颜真卿书写《祭侄文稿》时情绪失控、多处涂改,与其对侄儿颜季明的深切哀痛
内蒙古包头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试题 语文 含答案
2025-04-24
·
14页
·
34.1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