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 在试卷及答题卡上。一 、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银川,古称兴庆府、宁夏城。地处西北地区宁夏平原的中部、贺兰山东麓,与黄河相邻。银川这座塞上古城历史悠久。秦朝时即为北地郡所辖。汉成帝阳朔年间曾在此修建北典 农城。此地资源充足、物产丰饶。六月杞园树树红,羊肉泡馍口口香。在坊间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塞上明珠”的美誉。西夏王陵是银川境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西夏文化的代表。它位于银川市的西部。内部分布着9座帝王陵以及200多座王侯勋贵的陪葬墓,规模十分宏大。占地面积达20.9平方千米。作为皇家陵寝,西夏王陵设计紧密。布局严谨,总体以传统的南北中轴、左右对称的 格局排列,呈长方形的陵墓坐北朝南,集唐风宋韵、西夏特色于一体,自成风格,别具匠心,被誉为“东方金字塔”。(摘编自王学典主编《100古城畅游通(美丽中国系列)》)材料二:考古发掘的西夏墓有帝陵、帝陵区陪葬墓、 一般地方官吏墓、 一般党项族姓墓、僧人塔墓等。墓园营造布局和结构多样,墓的建筑体现了以下特征:第一,受中原文化影响,强调伦理等级制。帝陵级别最高,陵园建有宫殿式建筑群,有阙台、角台、碑亭、月城、陵城、陵塔等,陵塔是标志性建筑。王侯、勋戚、高官墓等级次之,亦有墓城、碑亭等建筑,其中象征身份和地位的各类型高台是标志性建筑。高僧墓的标志则是平地起建覆钵形塔。地方官员一般为火葬墓,没有夯土台,葬俗受佛教影响。党项望族大姓的墓虽无墓园建筑,但以碑亭建筑为标志。从中不难看出民族传统、佛教在墓葬制度中的影响。第二,阴宅建筑简单,表现在墓道和墓室建筑上。最高级别的也只是墓道斜坡式,土洞式墓室,体现了草原游牧民族薄葬的特征。第三,夯土建筑遗存多。陵墓园内筑夯土高台和夯土墙,地面的木构架建筑消失了,但夯土高台仍在,反映了陵墓建筑的地域特征。第四,墓葬渗透佛教文化元素。无论建筑装饰还是墓的形制,体现佛教文化。帝陵中有陵塔,王侯墓中的陪葬物有经幢, 一般官员墓火葬并有塔式灵匣,高僧塔葬,都是佛教文化的体现。第五,西夏墓的建筑体现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地面殿、阙、城墙等建筑承中原形制。月城及其内在石象生布列反映北方草原都城特点:建筑装饰构件更多地融合中原文化、中亚文 化、西亚文化,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建筑文化的民族大融合。(摘编自陈育宁、汤晓芳、雷润泽《西夏建筑研究》)材料三:西夏陵出土的文物数以千计,其中以建筑材料数量最多,而以汉夏文残碑最为珍贵。建 筑材料则主要以陶质材料为大宗,琉璃制品占一定比例,瓷质材料次之,石质构件数量较 少。随葬品有大型器皿、装饰品、武器及部分瓷片、丝织品残片等。此外墓室内还发现有大 量动物骨骼。出土瓷器主要有白、青、酱三种釉色,以白瓷为多,素面为主。器形中以碗、 盘居多,瓶、钵、豆等器数量次之。另外,还有泥塑残块、钱币、铜器、陶棋子等,种类繁 多,为后人研究西夏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75年,在西夏王陵三号陵中出土了六座男性人像碑座石雕,长高宽均为70厘米左右,石雕造型为男性人体全身跪姿。轮廓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下腭置于胸前,肩与头齐,双乳拖腹,双手或拉膝或上托,下肢跪曲,腹脐清晰凹现,力度极强。这种线条粗犷,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西夏民族英武豪迈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被外国研究者称为“东方维纳斯”。西夏三号陵墓出土的重达188公斤的鎏金铜牛,工艺精湛,造型生动逼真,代表着西夏时期高超的冶炼工艺,属“国宝”级文物。曾经宏伟壮观、庄严肃穆的西夏王陵,如今所有陵墓,无不墙断阙残,瓦砾遍地,满目疮痍,一片荒芜与凄凉。明代诗人的《古冢谣》曰:“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低犹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随着史料的不断发现和被破解,神秘王朝的面纱正逐渐被揭开,但神秘的西夏王陵至今 仍有三大未解之谜。 一、王陵上为什么不长草?王陵下的地面绿草如茵,唯独王陵上寸草不 生。二、王陵上为什么不落鸟?当地多乌鸦和麻雀,它们几乎随处落脚,却从不落在王陵之 上。三、王陵的夯土主体为什么没有被损坏?王陵的附属建筑早已被毁坏得面目全非了,但 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却巍然屹立。这些王陵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的时间,如此漫长岁月, 为何还能屹立如初? (摘编自陈海波《西夏简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银川因地处西北地区宁夏平原,古称宁夏城,其历史最远可以向前追溯至汉成帝阳朔年间。B. 西夏墓建筑深受中原文化和佛教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僧塔葬、阴宅简单、用经幢陪葬等方面。C. 西夏王陵因为其陵墓建筑的地域条件,虽然已历经七八百年,但夯土高台犹在,保存完好。D. 西夏王陵出土文物众多,包括建筑材料、随葬品等多种品类,为西夏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先赞美银川为“塞上明珠”,又称誉西夏王陵为“东方金字塔”,激发了读者的兴趣。B.材料二依次介绍了西夏陵建筑强调伦理等级、阴宅建筑简单、夯土建筑遗存多等特征,条理清晰。C.材料三用大胆夸张的笔法描绘了“男性人像碑座石雕”,使西夏民族英武豪迈的形象跃然纸上。D.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介绍了西夏王陵的规模和出土文物的规格等内容。3.下列诗词中,最适合替换材料三《古冢谣》的一项是(3分)A.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B.杀气凛冽贺兰卷,西风白马啸天冲。今宵月上怀雄主,泪洒林间断剑吟。 C.野利去后字不传,千载谁识夏王陵。王图霸业今何在,大漠风沙断征人。D. 诈降河曲懈战意,焦土贺兰虏辽王。定都庆洲成三国,宋辽西夏各一方。4.有关部门正在征集“关于西夏陵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西夏陵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4分)5.假如你的家乡也入选了《100古城畅游通》,请参照材料一介绍银川的思路为家乡写一段 120字以内的介绍文字。(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旧寨的叛逃雷平阳细雨里,旧寨古道一带是凌乱的。两边青色的峰丛、杂树、蚕桑和荒草。似乎很久没有看见过人了,全都沉浸在个体的迷狂之中。峰丛本应有着清晰的层次、蓬勃的生长力和饱满的天际线。但它们纷纷收身于薄雾,并将细瘦而又直抵天穹的桉树,纳入自己的色系与场域,两者组成了旧山水图卷中那些写意的没完没了的局部。那白丝绸一样的烟雾是从两座圆锥形的峰丛之间升起来的。它们不是自然的白雾,更不是我想象中或记忆中的炊烟。极有可能是某个山中人在细雨里整饬山地,将地上的枯枝败叶集在一块儿,点燃了,却因为细雨的浇淋而无法痛痛快快地燃烧,应有的火焰变成了烟雾。当烟雾一再地扩大、升高,变化出不同的形象,继而在一点一点地生成又一点一点地消失的过程中,呈现出寂灭的本相时,我坐到了川山镇旧屯村一座古老的石桥上。这座石桥不知建于何时,它横卧在一条我不知道名字的溪水上。有别于那些精雕细刻或 立着各种河神的石桥,它只是用一些粗糙的青石条,很随意地砌筑而成。并高出地面七个台 阶。青石条与青石条之间,几乎都有着手掌厚度一样的缝隙,里面都是草窝子,年复一年地枯朽,又在枯朽中伸出绿色的条茎和细叶。因此,这石桥让人觉得它不是人工建设的,而是一群山中的石头某一天突然活了过来,站起身子,一路走到这儿,便纷纷躺了下来。石桥上长满了荒草,溪水里同样长着荒草和细高的藤状植物,从百米开外看过去,满眼全是草木。石桥是隐身的,石桥、溪流和草木已经是一个巨大峰丛背景下小小的共和国。由于草木作为共和国的合法公民并极其强势,我在石桥上抽烟和发呆的样子,类似于一只苍鹭在此停歇一会儿,完全改变不了草木天生的格局,甚至我也委身于草木了,乃是草木中细碎的一叶。令人凭空生出欢喜心的,是流水。按照常理,石桥是因为流水而现身的,可是,坐在石桥上.我没有看见流水的身影,尽管听见了草木丛里响着的流水的脚步声。我走下石桥,想扒开草 木走向流水,殊不知草木一再地坐化或寂灭,每一根草的下面,都有着腐烂了的只有菩萨才 能计数的草,它们所形成的尘土渊薮,已经是人世的陷阱。我退步回来,又坐到了石桥上,又抽了一支烟,这才走上了旧寨古道上的一条岔路。古道的岔路似乎是通向罗城,上面看不到一个人影。石桥边的草木共和国美则美矣,但 缺了几声鸟啼,而且花朵尚未绽放,蝴蝶和蜜蜂还在另一个世界奔波,季节的错置和某个时 间点上景物的错位造成的缺憾在我这儿成为永久的遗憾。 一个人走在这条岔路上,我领受的 山川信息和我在这些信息中呈现出来的状态,使我顿时觉得自己走到了地球的边上。我说 “岔路似乎是通向罗城”,这纯粹出自我的想象。实际情况是我根本不知道这条路通向什么 地方,而我又是如此地渴望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是的,那一刻,我只想从结伴采风的队 伍里叛逃,从广西叛逃,从地球上叛逃。我觉得,这条路之所以从天边的峰丛之间伸到我的 面前,就是为了来接引我的,而且它一直就存在于我的心底。它弯曲时的弧度,路面上的尘 土,两边长着的灌木丛,无一不是精心预设的。就连草丛里有多少个土丘,丛林里布谷鸟鸣 叫多少声,哪几棵桉树可以长得像赶路的道士……都有着精确的数据和完美的安排,每一个 细节都与我的灵魂尺寸相等。这条分岔而出的道路两边,坡地或者沟壑上,还多出了太多的喷泉一样的竹林。行走在 里面,多年以来,我终于又发现,在某个特殊的时刻,在特殊的环境里。地球上果然只存在 一种声音,那就是自己心跳的声音。不是因为激动,而是基于幽篁里才有的寂静。这真是一些生长在世界反面的竹子,该怎么长就怎么长,笔直向上争夺阳光者有之,斜刺而出插向灌木丛者有之,伏在地面上与荒草为伍者有之。它们活着活着就死了,枯朽在亲人的怀里,也 有的活得满身黑垢或苔藓仍然兴致勃勃,一阵春风吹过,便一身的叶片儿都在鼓掌。特别是 那些与栗树和桤木杂生在一起的竹子,有意无意,它们都会在杂乱并低俗的枝叶中挺身而 出,在鲜有人迹的山水长卷里抢下自己想要的空间。给我的感觉,身在荒野,它们也长出了 人心,有了人的灵魂。不过,应该这么说才对,因为我的到来,因为我内心藏着人间乱象, 它们因为我对它们的端详与细分而蒙了羞耻,得了俗命。真实的景象何至如此呢?环江县野 地里的这些竹子,它们有别于公园里和私人后院中的那些人工竹类,它们本就不是人类的眼 中之竹或胸中之竹,自生,自灭,整个过程从不象征什么,竹子始终存在于竹子的形体中, 竹子从来都是竹子本身。它们的命运甚至不指向竹笛、竹排、竹篱、竹箱、竹楼、竹椅和打 狗棍,悄悄地活一场,就为了悄悄地死去,抑或什么也不为,不知生,亦不知死。在岔路上叛逃,一个小时,我视其为一生时光凝结而成的舍利子,当然也可以说是滚滚 浊流中蒙思的一次走神。所以,当我原路返回,站立在木论景区停车场边一根写有“你已进 入监控区”字样的电线杆下,我发现自己的确还不适应人世间的生活,走在人群中。自己的步伐变形了,左脚总是踢着右脚。乘车返回环江县城的路上,心还在地老天荒的旧寨古道一带游荡。( 有 删 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开头说“旧寨古道是凌乱的”,第四段又说“无一不是精心预设的”,两者并不矛盾,表现了作者体悟的进一步深入。B.作者在第三段中突出了石桥与草木、溪水融为一体的特点,把这些景物塑造成了和谐 共处的生灵,充满诗意。C. 作者渴望在旧寨古道的岔路上一直走下去,却根本不知道这条路通向何处,流露出其内心的迷茫和忧伤。D.作者认为,在自然面前人如“一只苍鹭”或“细碎的一叶”那样渺小,人要懂得尊重自然、感恩自然。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中作者展开联想,从两座峰丛
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3-11-25
·
7页
·
44.2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