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模拟-冲刺2024年新高考语文七省联考强化训练卷(黑吉甘皖赣桂黔适用)原卷版

2024-01-08 · 14页 · 725 K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七省联考强化训练卷(七)(黑吉甘皖赣桂黔适用)(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教育部规定中学生两种整本必读书,一为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为社会学名著《乡土中国》。依我的理解,用这两本书,从学生入手,可以逐步修复或者纠正中国社会整体世俗价值的偏失,让人们心态逐步平和,用正常的视角和非功利心态,感受并理解“文化乡愁”,重新感受认识传统社会文化伦常价值下的生活情态、世事兴衰,以及重新检省自身的中华乡土文化属性,找到自身真正的文化基因,激活日渐迷昏欲睡的中华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只有找到文化血脉之本,才能祛魅一百多年来人类城市化进程中滋生的全方位优越感、都市无条件崇拜心理以及现代化傲慢和当代极度自负的心态。将两本书相比较,《乡土中国》更难让一些患有现代城市病的学者及习惯了鄙视乡村、厌弃乡土、嘲讽乡愁的读者理解。试举两个与笔者有关的例子。陕西关中东府,蒲城西南片,地理气候所致,秋天必有霖雨,数年例有大霖,使原属半干旱地区,连月雨涝,卤泊滩一带,地势低卑,尤易淹浸,水不下润,难以泻排,秋庄稼难以收获,麦子种不下去。今年正值秋庄稼将熟之季,雨势大而时长,顷成泽国。在老家务农为生的六爸从来勤俭,过日子细致,种地不惜力,一天到晚,不是在地里干活,就是在去干活或收工的路上,他对自己所务庄稼十分爱惜,他的庄稼也仿佛总比别人的长势好。六爸今年有数亩玉米,以青秣悉数卖与临村养牛户作饲料,交易毕。次日,大雨至,十数日不断,村庄田地遂为水淹,无法收割。六爸找到养牛户,将钱悉数退回,说:这地收不成了,还算我的,不能让你吃亏。养牛户称谢不已。——这就是“乡土中国”,正如费孝通先生说的:它土,却不愚。六爸的事,让我想起张岱《快园道古》记载的明朝故事——南阳李文达大父家种棉花,载卖湖湘。有三商交值三百两讫,忽邸舍失火烧罄。三商穷蹙,几欲自尽。公慰之曰:“汝货未及船,尚为我物。物失值存,我应还汝,汝若失此货本,何以为生?”即悉还之。此故事被归入“盛德部”。是说明朝南阳邓州人李贤的祖父种棉花,将棉花运到南方去卖。与三位客商买主交易完毕,当天晚上就发生了火灾,将棉花烧成了灰。三位客商欲哭无泪,难受得都想自杀。李贤的祖父找到三位客商说:你们的船还没有离岸,发生火灾,棉花还算我的,我应该把钱还给你们。你们没有了这些本钱,拿什么生活?将货款全部退给客商。李贤(1408—1466)字元德,明朝邓州人。1433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即宰相,正一品)。曾先后辅佐宣宗、英宗、代宗、英宗、宪宗五朝四位皇帝,人称五朝元老,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率著,是明朝文官中难得的治世良臣。死后谥“文达”,人称李文达或李阁老。第二个例子还是今年秋季老家受灾玉米地的事。我们村玉米地全被淹了,五米泡在积水里,无法收获,眼看倒卧露烂,满目狼藉,简直无法收。但农民会坚持想办法收。收玉米所付出的人工还不算,光是其他投入,也远大于玉米所值。因此从价值利害计,明显绝对划不来。如果计价值利害,就应该不收,让它烂下去,等水干了再收拾整理种别的。但农民绝不那么干,非要眼睁睁明明白白做这个亏本的事。平时过日子仔仔细细、斤斤计较的农民,却丝毫不计算这个成本与付出,为什么?你问他们,他们很诧异:不收?那咋能行!地撂荒在那里,难看得很,路上过来过去的人见了,骂哩!说这是谁家烂货什儿的,不像个正经过日子人……这就是质朴的农村人,他们只凭这代代相传的朴素自觉,就践行着孔子的话:“尔爱其羊,我爱其礼。”钱穆先生说,用温情看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温情的滋生,需要丰沛的生命去感受事物,与天地精神共往来。这一切必然来自“格物致知”的自觉,“格物致知”使人良心得以发现,良心发现,为人做事,即便是普通乡土之人,也自然契合“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价值,此正“道不远人”之谓也。发自内心的、自然的、良知属性的温情,才是真正的敬诚之情。那种带着乡土的馨香的情怀,是提升人整体生命质量和高度的情怀。(许石林《玉米地遭水灾后的两则故事:背后是一个让人饱含热泪的“乡土中国”》)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社会整体世俗价值有所偏失,而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和《乡土中国》,有助于找到文化血脉之本。B.“它土,却不愚”,作者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话,借此表现以六爸为代表的乡土百姓虽然遭受苦难但是仍然质朴守信的美好品格。C.在第二个例子中,作者认为平时过日子斤斤计较的农民,不顾亏本地坚持收玉米,是因为害怕被别人批评而坚持这样去做。D.“格物致知”使人在为人做事时不违背良心,可以丰沛个体的生命,还可提升人类整体的生命质量,符合“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追求。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一百多年的人类城市化进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城市文化不断崛起而乡土文化不断式微的过程。B.“以青秫悉数卖与临村养牛户作饲料,交易毕。”作者刻意强调交易过程的结束,意在暗示如果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六爸不退钱也无可非议。C.“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引用孔子的话赞美农民坚持收玉米之事,说明作者认同农村人的做事原则,提倡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都应该超越功利性。D.从作者所讲述的两个例子来看,现在的乡土社会虽然不断遭受冲击,但是仍然保留着许多乡土文化属性,这些都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资源。3.下列选自《乡土中国》中的片段,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3分)A.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的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本色》)B.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地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家族》)C.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礼治秩序》)D.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做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地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血缘和地缘》)作者在第一个例子之后记述了《快园道古》中的明朝故事,请简要分析其用意。(4分)作者在叙述老家玉米地受灾的两个例子时,采用了不同的语言风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富春山不着急富春江上,舟行,慢慢。这是江南最初的样子,温润清远,摇篮一样,把你揽在怀里。山水在轻轻地哼唱,用它的绵延,它的清澈,它时常跳跃出的灵动。①紧张久了的心,在这里,一下子松下来;眼睛甚至有点发潮,有点想哭。这是感官变得灵敏的缘故,那个瞬间你会在心里暗暗惊叹:原来山水自然,真的能让人如此感动。那叶舟还是慢慢的,人在上面,什么都不用想,心甘情愿被眼前的山色催眠,渐渐入梦。梦里的富春山,有人进来,有诗文进来,有画进来,它们跟山水交融,自然也都是慢慢的。富春山,从来都不着急。那是南朝,骈文大家吴均从富阳到桐庐,行船在富春江上,看着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风景,发出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很松软的山,没有北方山脉的凌厉,它们高低都有度,有平缓柔和的曲线。水也是安静的,急流猛浪也有,但终究会归于平和,映出山色、云朵和树的姿态。想来吴均那个年代,这一带人的踪迹应该更少,林木茂密,于是会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的感觉。这葱郁的、带着寒气的树丛中,人只是过客,主角是鸟,是蝉,是猿。万物有灵而自在。那些被世俗价值驱动一心向上的人,那些不甘人后拼命向前的人,那些一腔热血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人,那些因怀才不遇而委屈不平的人,眼睛一落到富春山上,就都安静下来。如果说因为“经纶世务”不顺而退至富春江是一种被动的“不着急”,那像严子陵这样,机遇送到家门口也不动心,就得有超常的定力了。②严子陵钓台上,如今有“山高水长”四个题字,那是范仲淹感念严子陵所写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好一个“山高水长”啊,严子陵在富春江畔,该是看到了一些比眼前的机遇更为永恒的东西,才能拥有这样的定力。从钓台望出去,看到两千多年前就在的风景,你可能就理解了,什么是山高,什么是水长。时间又过了一千多年。公元1347年的某一天,富春江畔行来一个道士模样的老头,他是黄公望。正是因为他,富春山成了后世人念念不忘的名字。一幅《富春山居图》,在黄公望之后,在多少人手中辗转,经历了多少波折。画家沈周痛失此画,靠记忆背临了一幅;董其昌赞叹它“应接不暇”③,晚年将其典当给吴达可;吴达可之孙吴问卿临终时,因为舍不得跟这幅画分离,下令将它火殉;乾隆皇帝在两幅《富春山居图》前难辨真假,成为笑谈……然而在这幅画卷呈现的山水本身面前,这些传奇和故事就都慢慢淡去,留下的,是画家那份难再复刻的从容。黄公望也是不着急的。在画《富春山居图》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八岁。在这之前,他读书、做官,遭遇过牢狱之灾,游历过名山大川。走到富春江这一带,眼睛再也挪不开,兴之所至,就提起笔,开始画。一画便是三四年。其间,黄公望大多数时间并未画画,而是游荡于富春江的山水间,对着山石草木,整日整月地发呆。据说富春山中有块石头叫“雨淋岩”,就是黄公望不顾风雨发呆的地方。公元1350年,他在《富春山居图》的初稿上写下题跋,感叹这幅画“成就之难”。这一年,他已经八十一岁。这之后,又是三四年,他画完了《富春山居图》,也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悠长圆满的句号。小时候听家里老人讲,有的人一辈子的成就,可能就体现在一首诗、一篇文章上。这是《富春山居图》如此动人的原因:它和黄公望是一体的。那些在山中发呆的时间,那些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走过的地方,全化作画上这温润淡远的笔墨。黄公望晚年称自己为“大痴”。真正的大艺术家,都有份痴气。他在自己的另一幅画《九峰雪霁图》上题:“书此以记岁月云。”极平淡的一句,却敌过千钧之力。是啊,画作完成之后,要感谢的只有时间,那些不着急的、发“痴”的时间。又是几百年过去了。富春山已经成为人人向往的景点。人们慕名而来,想在行船中见到《富春山居图》中的画景,想在黄公望的“小洞天”感触画家的气脉,想让清流宛转的富春江抚平自己的焦虑。有人找到了,尽兴而归;也有人怀着巨大的期待而来,却在真实的风景前感到困惑和失望:黄公望画的真是眼前这些山吗?为什么我觉得这景没有那么美?面对这些失望和疑问,富春山从来不解释。这是快节奏的年代,人们怀着明确的目标而来,即便身处山水中,也难得心安。像黄公望那样一块石头都能看几个月的人,太少了。那又解释什么呢?后来,是富春山的一个游客回答了这个问题:黄公望画的,不是眼前的山水,而是心中的理想。这个人叫王柳云,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女人,因为“清洁工画家”的身份而被媒体报道。她最喜欢的画家是黄公望,最喜欢的画就是《富春山居图》。白天,她是写字楼里的清洁工;晚上和休息日,她是画家,在颜料和画布里创造自己的世界。她说,在遇到绘画之前,她在生活中一直被贬低、被斥责。婚姻带来的伤害,家人的不理解,同村人的冷嘲热讽,让她的心受到重重伤害,结了厚厚的痂④,再也无法接纳别人。直到后来,她发现,在画画的时候,她可以把这些糟糕的过往全部抛开,心里想的只是山坡的颜色,花瓣的形状,人物的姿态。这些想法很难被周围人理解,但在那个更加宽广的艺术世界里,黄公望好像一直在鼓励着她。王柳云也去了富春山,虽然没有找到画中风景,却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地。这是富春山,是“自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是严子陵的钓台,是黄公望的雨淋岩,也是王柳云的心之所往。那些真正有热爱、有耐心的人,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