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12月学情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世纪80年代,江西省文物部门分别在永丰、樟树、九江、湖口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烧土块中发现有稻草和谷壳的痕迹,还出土了石斧(砍伐工具)、石锄(翻土工具)、石刀和石镰(收割工具)等器物。这些考古发现可以佐证,当时江西( )A.先民开始用火烧烤食物 B.原始农业已经兴起C.稻作从北方传播到江南 D.具备初始国家形态2.西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姬姓诸侯国多数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经济富庶或战略要地,不仅承担控制四方的任务,而且在空间上与非姬姓诸侯国形成分割之势。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A.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确立 B.实现了对诸侯的垂直管理C.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D.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3.陆浑戎原居于甘肃酒泉附近。考古发现,洛阳附近有众多春秋时期的陆浑戎墓葬群,陪葬品中有马牛羊头蹄,还有数量众多的成套青铜器及玉石质礼器,如编钟、编磬、铜车马器、玉璜、玉扳指等。该现象表明A.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B.华夷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弭C.华夏文明影响力日益扩大 D.生产关系已发生重大变革4.汉初,“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还下令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的这些举措是为了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贯彻政府的民本思想C.强化对经济的控制 D.解决地方豪强的问题5.汉代大量文人下乡采风,创作出《十五从军征》《战城南》《病妇行》等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艰苦的乐府诗,对统治者反思战乱、制定与民休息的政策有积极作用。这表明,汉乐府诗A.真实地反映民间疾苦 B.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C.具有民情收集的功能 D.体现了汉代文学成就6.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个时期中央政权与西北地区关系形势图,这一时期是我国A.汉代B.唐代C.宋代 D.清代7.据《宋书》记载:“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这表明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是A.北方人口南迁B.社会环境相对安定C.自然条件优越D.门阀士族执掌朝政8.传统佛典认为,子女对待双亲只需做应做的事情即可,不必奉献一切。在中国,佛典则强调:“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此外,佛教还宣扬:“世俗帝王为出世的菩萨或者转轮王再世”。这反映出A.三教合一趋势逐渐加强B.佛教注重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播C.宗教思想的时代性特点D.佛教吸收传统的文化逐渐中国化9.据史料记载,在唐朝,工商子弟毕诚、陈会、顾云,州县小吏湛贲、汪遵等皆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毕诚还曾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这说明A.抑商政策基本瓦解 B.科举选官的程序相对完善C.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10.苏轼曾阐述其对历史上某经济制度的看法:“……因地之广狭瘠腴而制赋,因赋之多少而制役。户无常赋,视地以为赋,人无常役,视赋以为役,是故贫者鬻田则赋轻,富者加地则役重。”该经济制度指A.均田制 B.租调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11.中国古代,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通过战争、遣使、互市、通婚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某时期,双方大致以淮河一线为界,以淮水流域为中心共计设置了18个榷场,其中以淮河下游的盱眙军场和泅州场最为繁盛。这一时期可能是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12.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这说明A.西夏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B.榷场贸易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C.经济封锁是宋朝主要的破敌手段D.宋、夏在经济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13.金初,太宗因“私用过度”,诸贵族大臣将皇帝“扶下殿庭,杖二十毕”。此后金朝大量吸收宋制,学习中原王朝的威仪,到第四代皇帝海陵王时,情势逆转,皇帝动辄以“杖之”威胁群臣。这种变化表明金朝A.完全放弃了女真传统政治文化 B.政权因为汉化而衰弱C.受中原王朝政治生态影响较大 D.“大定之治”成效显著14.元代,云南设立行省后,改变了其分裂割据的状态。汉族移民随着交通线深入云南,使得精耕细作的方式得到大规模推广。《元史•食货》记载,云南行省纳粮曾经达到277719石,远超同期辽阳、四川、陕西等行省。据此可知元代A.南北经济的差距继续扩大B.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C.因地制宜的模式收效明显D.边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消失15.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允许各地开矿,同时派出大批宦官做“矿监”、“税使”。1601年,朝廷派太监孙隆到苏州检查征税情况,他设立名目众多的税项,使“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小农经济仍占优势 B.君主专制阻碍经济发展C.宦官专权较为普遍 D.中央集权统治受到挑战16.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①孙思邈完成《千金方》 ②王祯编撰《农书》③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17.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官员赫伯特说:“推翻清朝并非我们的兴趣,当我们向北京进军时,我们真为我们的行为担心,若随之发生的无政府状态,我们的贸易和茶叶都将化为乌有。”这表明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意在A.维持并扩大对华殖民贸易 B.以经济利益诱惑清廷屈服C.强迫清政府允许公使进京 D.借助太平天国向清廷施压18.1850年,两名英国传教士在福州神光寺租住了两间房屋,时任福建巡抚徐继畬根据和约相关条款,采取外交手段,施加压力,迫使两名传教士主动撤出神光寺,避免了外交冲突,但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这说明A.开眼看世界已成为主流B.洋务派遵循国际外交规则C.清廷坚决捍卫国家主权D.徐继畬具有近代外交意识19.奕䜣上奏说:“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李鸿章认为,如果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因此他们主张A.开眼看世界B.创办军事工业C.兴办民用工业D.开办新式学校20.太平天国时期,英王府是安庆城内第一富丽堂皇的建筑,它的大门前照壁上有一幅画,绘有一株盛开红花的桃树,树干上爬着一只手持木棍的猴子,戳着桃树杈上的一个蜂窝,寓意“封侯”。这一现象折射出太平天国A.实现了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B.农民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C.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大力弘扬 D.领导人存在的阶级局限性21.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的资料。最符合他们研究主题的是A.救亡图存的探索 B.教育近代化的尝试C.思想解放的潮流 D.清政府自救的努力22.义和团兴起后,英国担心其波及自己的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于是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决定后,更多督抚加入进来,6月26日,由盛宣怀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共同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此事A.揭示了中央权威的式微 B.旨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C.是清政府灵活性外交的体现 D.是东南各省开始独立的表现23.晚清时期的北京昌平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西太后,真不赖。腿儿长,跑得快。长安一住把国卖,赔钱数不清,卖地好大块”。作为史料,它可以用于研究A.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B.《马关条约》的特点C.英法联军在京的暴行 D.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24.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了一场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避免革命爆发的自救运动。它使士子尽失“登进之途”,原本居于社会中上层的士绅陷入谋生困境。这场运动是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25.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倡导“兽性主义”(意志顽狠,善争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两者旨在A.塑造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B.说明近代体育教育的缺失C.倡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D.宣传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26.“……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禁烟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27.中共二大发布的宣言指出,中国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党为保障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联合战线里设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A.客观分析了民主革命的实际问题 B.认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C.探索出了中国农村革命的新道路 D.开始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28.1924年—1927年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握手,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巨大的力量表现在A.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B.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C.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9.下表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通过的主要决议。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时间会议名称主要决议1921年中共一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1923年中共三大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7年八七会议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A.实现了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B.开启了建立人民政权实践C.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渐趋科学理性 D.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30.“努力春耕切莫停,生产增加公粮足,战争胜利归我们……大家努力开荒田,多种杂粮和蔬菜,农民生活好改善”。土地革命时期,苏区民众在《春耕歌》、《春耕运动歌》等红色歌谣的宣传鼓动下,齐心协力开展春耕运动。这一时期红色歌谣的传唱A.动员广大民众武装反抗国民党B.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C.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保证了反围剿斗争胜利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40分。其中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3分,第33题13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后“天下费多”,等到大规模的战争一次一次地爆发,财政支出更是急剧增加。富商大贾囤积居奇“而不佐国家之急”,坐视“黎民重困”。武帝通过行政命令,实行改革币制、算缗(征收商人的财产税)等办法,来剥夺商人。同时宣布实行盐铁专卖,原诸侯王封国产盐铁的主要地区,同样设盐铁官管理,盐铁之利收归中央。材料二北宋政府一再规定“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令柴薪渡河津者勿税,又免农器收税。又规定:“当税各物,令有司件析揭榜、颁行天下”“诚便商惠民之举,而堪为后世治国者取法”;北宋政府的“冗官”、“冗兵”、“冗费”十分突出,其财政来源除了靠商税支撑之外,更重要的是得自商品的专利收入。从宋初起就对几个主要商品如盐、茶、矾、酒等实行专卖制度。富商大贾以惊人的速度,积累起他们的巨额财富,汴京是“富商大贾所聚”、“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商人从而拥有无数的“田畴邸第”,成为大商人兼大地主。——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政策史》(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6分)(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商业政策的新变化,简析宋代商业政策的主要影响。(8分)32.(13分)阅读材料: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
江苏省扬州市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2025-01-02
·
8页
·
277.6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