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5-01-02 · 18页 · 40.4 K

2024-2025江苏省名校协作12月高一联考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材料二: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件重要举措。B.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过分关注合村并居中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得不偿失的。C.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D.只有在中国社会,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B.有些村落规模较小,也没有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一律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C.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D.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A.陕西安康谭坝借助发展民宿的契机,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B.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C.对于没有历史文化价值又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避免其倒塌给周围村民带来危险,可以拆除。D.云南山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传承于古时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不够高雅,可以取缔。4.从下面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所揭示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5.近日,扬州市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给出几条建议。【答案】1.D2.A3.D4.①以农业为生(或:乡下人离不了泥土);②聚居一处(或:聚村而居);③熟人社会;④人口不流动(或:人与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的)5.①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②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③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④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只有在中国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错。材料二原文是“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一律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错。材料一原文是: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一律”绝对化。C.“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错。材料二原文是“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注意是“可能有这类情形”。D.“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错。材料二原文是“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说明这是假设的情况出现的结果。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原文“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可知,“合村并居”是为了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是简单的物理迁移。A.“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是对传统的守护,符合“合村并居”的积极有效举措。B.“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是对传统和乡土文化特色的保护,符合“合村并居”的积极有效举措。C.“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其倒塌给周围村民带来危险”是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符合“合村并居”的积极有效举措。D.“可以取缔”不符合“合村并居”的积极有效举措。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云南山歌属于乡土原生文化,应该给予传承和保护。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分析材料的能力。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所揭示的中国“乡土社会”有以下特点:结合材料二“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可知,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来说,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粘在土地上的,他们一代接一代的传下去,不太有变动。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结合材料二“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知,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序关系上来说,乡土社会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中国的乡土社区单位是村落,村落与村落之间又彼此孤立。结合材料二“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可知,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来说,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体现了桃源人过着以农业为主传统农耕生活,生活离不开土地,和“乡村社会”的“乡土性”一致。②“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体现了桃源人村落聚居特点。这一特点和“乡村社会”的“聚村而居”的特点一致。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可见桃源中人彼此之间都很熟悉,渔人来了,马上能认出是陌生人。这一特点和“乡村社会”的“人与人熟悉”的特点一致。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表现了桃源人“与世隔绝”的特点,他们和外界不往来,没有交流,和“乡村社会”的“不流动”特点一致。【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可知,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②根据材料一“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可知,要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③根据材料一“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