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答案ACADBCDB题号9101112131415答案AAADCAD1.根据材料可知,东部诸“夷”和西部诸“夏”的合作联盟中联盟最高君的身份依次由东部和西部担任,因此可知C选项正确。A、B、D选项表述与材料无关。2.根据材料可知,汉初功臣集团权力过大,汉文帝继位以后着手解决此事,因此可知A选项正确。汉文帝此举意在解决功臣集团,七国之乱与汉初分封制的实行有关,因此B选项与材料无关。推恩令是为了解决地方郡国问题,与功臣集团无关,因此C选项错误。D选项与材料情景无关。3.材料围绕唐朝时粟特人在华的墓志铭搭建情景,通过墓志铭的内容“身处禁军”“其先卫康叔之门华”“雅好儒业”可知C选项正确。A选项“人口迁徙”没有对应墓志铭内容。B、D选项表述与材料情景无关。注意对照试卷选项4.阅读材料可知宋代四川市镇数量较多,超过了江南地区,且这些市镇的功能较为单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江南经济整体实力高于四川,市镇的功能更为丰富,而四川之所以出现多的市镇,主要缘于四川人口的增多,农业容纳不了更多人口,人口被迫从事与工商业相关的活动,因此B选项正确。A、C、D选项表述与材料无关。5.材料围绕四川永州儒学训导上奏的内容及明廷最终颁布禁令可知,政府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因此D选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调整,因此A选项错误。B、C选项表述与材料无关。6.材料围绕《皇清职贡图》编排方式、措辞等搭建情景。阅读表格可知,情景聚焦于清政府谈及藩属国、欧洲诸国、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时使用自称的区别,这种区别可以体现清政府国家意识和主权意识的增强。而核心区域没有入册更加体现了清政府对这些地域控制力度的加强,因此可知A选项正确。B、C、D选项表述与材料无关。7.阅读材料可知,清政府与西方各国签订的借款合同便利了西方国家资本及相关物资的销售,因此可知:B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与材料无关,《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并且没有指向材料情景;D选项表述与材料无关。8.材料围绕中共中央南方局组织的“雾季公演”搭建情景,阅读材料可知“雾季公演”有效地宣传了中共的抗战主张,获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因此可知D选项正确。中共进行“雾季公演”的目的是动员民众继续进行抗战,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形式变革”表述错误;C选项表述与材料无关。9.阅读材料可知,万隆会议上中共有效地宣传了自身的主张,推动了大会的顺利进行,并且会后,中国外交取得了新的成就,这反映出中国的国际形象得以有效塑造,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B选项“各国”表述错误;D选项表述与材料情景无关。10.阅读材料可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进行了税制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因此可知C选项正确。A、B选项表述与材料无关;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因此D选项错误。11.根据材料可知,公元1世纪左右的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其地理学研究之外还增加了古希腊神话、历史以及罗马征服及治下的西班牙、高卢等行省的繁荣发展情况,尤其强调罗马的治理在其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这些做法有助于增强读者对罗马国家的认同,故C项正确。A项时间错误,材料中应是罗马帝国时期。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12.根据材料可知,从中世纪到1539年的英国国王对主教拥有部分到全权管辖,世俗王权得到强化。这样的变化有助于推动英国从中世纪深受教会势力的影响转向逐渐摆脱教会控制,建立起世俗王权专制统治向近代国家转变,故B项正确。A、C项应是在“光荣革命”之后。D项偷换概念,材料中是罗马教会代表的教权被削弱,而非基督教代表的宗教权威被否定。13.根据材料可知,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美国部分总统在其对外政策的表述中从最初门罗总统反对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即“门罗主义”,再到此后历任总统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门罗主义”明确美国有必要、要干涉美洲事务,到威尔逊总统时虽强调“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决定自己的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的自由”,实则摆脱了“门罗主义”原有的“美洲”或“西半球”的空间限制,使美国的干涉能够向全球扩张,尤其是那些实力较弱的国家,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美国在一战结束前后还未确立起世界领导者的地位。C、D项是对材料的部分解读,没有反映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美国对外政策的全貌和本质。14.根据漫画可知,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土地仍大量集中在地主手中,农民获得的土地非常少,这反映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因此,俄国的民主革命还有待继续深入,D项正确。A项时间错误。B项不是当时俄国革命的首要问题,首要问题是夺取政权。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土地分配不均,不能得出粮食生产危机的结论。15.根据材料可知,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的签订使得德国突破了《凡尔赛和约》对其海军军备的限制。对此,法国极力反对,表明法国此时不愿意让德国强大,坚持继续削弱、遏制德国;英国有条件的同意,反映出英国对德国突破既有条约的限制和实力增强采取纵容和绥靖,期望以这种方式来安抚德国,同时遏制法国,维持其一贯的均势政策,故D项正确。英法同盟关系在一战结束时就已经结束,A项错误。五大国海军条约是指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法、日、意签订的限制其海军军备发展的条约,与德国无关,B项错误。《英德海军协定》只是暂时缓和了英德关系,双方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C错误。16.(20分)(1)(8分)措施:设立侨州郡县;授田于流民,限制土地兼并;强化户籍管理;备荒救荒。(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2)(6分)主要原因:战后新的国家政治格局带来了新的民族冲突的威胁;战后的欧洲国家间领土的新划分,加剧了战后欧洲难民迁移的状况;极端民族主义再次兴起。(每点2分)(3)(6分)评价: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难民的生命安全,缓解了难民的生活困难;支持了中国的长期抗战;难民救济效果有限。(每点2分,其中积极4分,局限2分)17.(23分)(1)(10分)手段:出台相关法律,防止技术外流;对民众移居美国采取限制措施。(每点2分,4分)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重商主义政策仍然盛行;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独立。(每点2分,6分)(2)(8分)特点:坚持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划线;从军事技术封锁逐渐转向全方位技术围剿;技术封锁手段多样化;发动盟友共同开展对华技术封锁。(每点2分)(3)(5分)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发挥举国体制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自力更生与加强国际合作相结合等。(每点2分,答出三点可得满分)18.(12分)观点:魏特夫认为治水必然导致专制极权,东方国家是典型的专制极权。(2分)看法:该观点是错误的。(1分)论述:其一,夸大了地理环境和水文特征对政治体制发展的作用。魏特夫认为,治水导致了专制政体,并把这一模式强加在所有大河文明上,无视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结构、文化思想等发挥的影响。他认为古埃及为典型的治水社会。实际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水文特征使得大型治水工程完全没有必要。因此,古埃及的专制极权由治水导致就无从谈起。其二,专制并不专属于东方。在西方的历史中,也产生了专制君主政体。如古希腊的寡头制、僭主制;古罗马帝国的元首制,皇帝掌控罗马国家大权,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进行独裁统治。中世纪末期至近代,英、法王权强化,建立起专制君主制度。法国路易十四就宣称“朕即国家”。其三,中国历史上的君主制并非是君主权力无限。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在春秋各国政治中原始民主传统仍有一定的影响。秦朝开始建立起皇帝制度,虽然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决定权;但国家遇有重大事务需要决策时,往往通过廷议、朝议等方式进行,并不完全是皇帝独断专行。另外官僚机构、儒家思想、士大夫群体等都不同程度的制约着皇权。(7分)综上,政治体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国家都经历过专制,专制主义不是对古埃及、中国等国家政体的恰当概括。魏特夫的观点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是典型的冷战的产物。(2分)分值评分要素层次三9~12分层次二5~8分层次一1~4分(1)观点观点是基于材料信息且明确表达,符合正确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观点是基于材料信息且明确表达,基本符合正确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观点不够明确与材料的信息联系不够密切,基本符合正确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2)阐释对材料的理解合理准确,所列举的史实与观点阐释结合紧密、合理对材料的理解较为合理准确,所列举的史实与观点阐释结合较为紧密、合理对材料的理解不够合理准确,所列举的史实与观点阐释结合不够紧密、合理(3)表述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能表述成文,思路较清晰,逻辑较严密思路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答案
2025-01-07
·
4页
·
18.6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