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高三2月联考高三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3456789101112131415DCADCBBDCBCBBAD1.D:屈家岭位于湖北,属于长江流域,“禹征三苗”、考古发现当地炭化种子粟遗存,说明中原文明影响长江流域,故选D。A频繁无法体现,B珠江流域不对,C领先地位无法体现。2.C:国家治理具体事项都能在法律条文中找到依据,有利于治理效率提高,故选C,A没有法律内容,看不出严刑峻法,B材料叙述的是《睡虎地秦墓竹简》,而选项扩大成所有文书,这是概念偷换,D也是偷换概念,也无法得出丰富多彩。3.A:“这样使得一部分人才可以显露头角不被忽视与埋没”体现出题人对行卷和公荐形式的认同,故选A;也因此排除了C,B”一部分人才”可以显露头角不被忽视与埋没”,并不代表优秀人才会被不断发掘,因此B也不对,材料也没提到其它选拔制度故排除了D。4.D:图画的鸟、兽与自然环境刻画地生动自然,蠢蠢欲动,体现世俗生活特点。画面的自然野趣无法体现王朝的状态,而且崔白是北宋画家,作品不能展现南宋社会,故排除A,一幅画无法说明一个画派是否流行,同理南宋时间也不对,故排除B,《双喜图》是工笔写实画,不是写意画,故排除C。5.C:农业雇工的件数及分布的广泛性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广泛而深入,故选C;没有劳动力作为商品的全国占比数量,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是生产主要形式,也不能说明劳动力是盛行的商品,故排除AB,材料只叙述雇工的件数,没有建立雇工与土地债务的关系,故排除C。6.B:材料中”内府珍藏和国人储藏陈列其中”说明博物馆展览大量民族文物,展示民族文明,增强民族意识,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起到救亡图存的作用。无法体现主要载体,故排除A,激发觉醒状态不合民族主义发展过程,故排除C,材料没有介绍博物馆文物数量,无法得出保存了大量的历代珍藏文物,故排除D,7.B:“根据地减租减息的政策,提出了“居民中除极贫者应予免税外,均需按照财产等第或所得多寡,实施程度不同的累进税制,”可以得出不同阶级都为抗日根据地财政做出了贡献,有利于共同抗日,故选B。抗日根据地政权“三三制”原则,故排除A,根据设问“旨在”可以排除C和D。8.D: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后,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根据革命的发展,结合国情实际,不断调整财政政策,体现了中共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统一财经”的逐渐实现,明显是社会主义倾向的,故A不对。B明显与当时实际情况相反,故不对。中国物价长期暴涨问题最终被解决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时空明显不对。9.C:二五时期正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经济战线“左”倾弥漫,明明农业歉收,人们生活困难,然而税收很高,也意味着农民为社会主义工业化付出重大牺牲,故C正确。从表格数据来看,农业并没有获得极大发展,故②不对;二五时期相对一五时期农业产量降低,主要受“左”倾思想路线影响,故④不对。10.B:材料“倡导走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反对一切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反对冷战思维和挑动分裂对抗,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推知B;材料中中方的观点有利于世界和平,但A选项中的“壮大”表述不准确;C选项“践行”与表态不同;材料主要涉及中方态度,没有体现俄方,D排除。11.C:“普林斯”意为第一公民或首席元老,奥古斯都采用元首制,意味着自己是第一公民或首席元老,明显受到共和制传统的影响,故选C。奥古斯都企图确立个人的独裁统治,故A和B都不对;元首制是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过渡形式,不算最终趋势,故D不对。12.B:材料中说“长子继承制”是一种符合神意和理性的制度,它可以保证帝国的延续和繁荣,当然意味着.有利于封建王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故B正确。继承时,其他子女则被排除在外,当然不利于家庭和睦和国家稳定,也不利于西欧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故A、D不对;“长子继承制”有利于贵族社会的保留,故C不对。13.B:从历史时空的角度,可确定该时期正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故A、C、D排除在外。另外,从表格数据的趋势来看,18世纪法国印刷业得到极大发展,正好与启蒙运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相适应,故B正确。14.A:从历史时空和漫画主题思想来分析,漫画影射的事件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这使得德国暂时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也就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故A正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破产,故B不对;C、D与历史进程事实不符,故不选。15.D:A与历史事实不符,故不对;麦卡锡主义与美国政府的分权制衡没关系,故B不对;材料的的逻辑恰恰与C相反,故C不对;结合1950年的冷战时代背景,结合麦卡锡夸大其词的言论,可看出冷战造成美国朝野上下的焦虑感,当然极大影响到美国的政治生态,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参考答案(1)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朝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实现了对新疆的完全统一,此后,清朝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总领全国军政事务;清朝中央政府先后确立了册封西藏佛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权力,随后派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打败台湾郑氏割据势力,康熙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每点2分,其它符合开疆拓土的措施均可给分。共计6分)(2)特点:逐步推进;借助华夏正统强调统一的合法性;最高统治者接力追求国家大一统;地方力量助力统一;利用各民族力量完成统一。(每点2分,共计6分)启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每点1分,共计2分)【解析】(1)根据教材可以得出结论(2)根据材料一“清朝自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即有谋图天下之雄心,经过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五代皇帝的努力,清朝逐渐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可以得出逐步推进和最高统治者接力追求国家大一统;根据材料二“康熙、雍正、乾隆等帝,以中华自居,认为‘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可以得出“借助华夏正统强调统一的合法性”;根据“地方政治力量的疆域“小统一”为后来中央王朝疆域大统一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可以得出“地方力量助力统一;”根据“台湾地区“各乡社百姓以及土番,壸浆迎师,接踵而至”包括台湾高山族群众在内的各族人民为清朝顺利接管台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可以得出“利用各民族力量完成统一。”根据第(2)题第一问可以得出中华民族共同开疆拓土开发了祖国大一统局面,由此也可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7.参考答案(1)巨变:家族、宗族和种族观念逐渐被“中华民族”所取代;农耕文明遭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猛烈冲击;传统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被近代民族国家所取代。(答对三点即6分)特点:中国社会的变化是被列强入侵被动推进的。(2分)(2)理解:现实因素: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的深重激发先进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经济和阶级因素: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因素: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近代民族国家意识不断觉醒。(6分)【解析】(1)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变。从材料中明显提炼出“族类”的巨变、文明的巨变、国家观念的巨变。从所学这段历史中,可知道社会性质的巨变。至于这时期巨变的特点,总结金教授的话即可得出。总之,第一问相对基础,重在对基本知识的考查。(2)第二小问,以梁启超所言进行设问,回答它关键是要了解甲午战后,中国的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将会怎样对中国的民族性进行锤炼。总之,这一问,是对考查主题的升华。18.参考答案(1)背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英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具有先发优势,号称“日不落帝国”,取得世界殖民霸权;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经济实力赶上并超过英国,在政治经济不平衡规律推动下,对英国的世界殖民霸权提出挑战。(6分)影响:使非洲被动卷入帝国主义战争,但客观上促进非洲交通的发展。(2分)(2)理解: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早期殖民扩张主要是满足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两次工业革命期间,殖民扩张是满足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市场、劳动力和原料的要求。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利用其政治、经济和技术的优势,凭借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救旧秩序,掠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基于以上分析,可看出无论各个时期的殖民扩张,还是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资本逐利的本质都一样。(7分)【解析】(1)第一小问中关于“背景”问题,关键在于了解该时空下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同时要对英国的殖民霸权的确立以及英德矛盾的形成这些历史知识要有所了解。至于“影响”,大家要注意设问的限制语“非洲的”,这样回答才能有的放矢。总之,第一问相对基础,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了解。(2)第二问是历史分析题。这道题的关键是要将不同时期的殖民扩张的本质展现出来,自然就理解了这句话。这道题不仅考查相关知识,而且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19.示例:主题:国家治理过程中,在尊重各地原有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中保证政令的统一。(2分)国家治理过程中,在尊重各地原有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中保证政令的统一。这是中国古代“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强调在处理不同族群、民族之间的关系,应当尊重各地的差异性,避免强行改变他们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也被中国古代以来国家治理实践证明的一种治理智慧。(3分)在清朝时期,中央政府通过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等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同时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体现了“齐其政,不易其宜”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一律平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5分)“齐其政,不易其宜”,这种智慧在中国古代和今天的新中国,不仅为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的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中华文明多样性的发展和延续。(2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中心内容是国家治理过程中,在尊重各地原有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中保证政令的统一。首先,结合材料对观点进行阐释;接着用史实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论题产生的影响。
2025年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高三2月联考历史答案
2025-02-18
·
3页
·
276.3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