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云学名校联盟高三年级2月联考语文试卷命题学校:湖北省沙市中学命题人:高三语文组审题人:宜昌市教科院刘峻岭考试时间:2025年2月17日9:00-11:30时长: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高三2月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末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的原料,经过革命作家的创造性的劳动而形成观念形态上的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在这中间,既有从初级的文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被提高了的群众所需要、或首先为群众中的干部所需要的高级的文艺,又有反转来在这种高级的文艺指导之下的、往往为今日最广大群众所最先需要的初级的文艺。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毛泽东的《讲话》已经成为我国二十世纪文艺思想的经典文献。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文艺思想上奠定了为人民而艺术的文艺精神的基石。为人民而艺术的思想既有自五四运动以来革命实践文艺创作的现实土壤,也有深厚的理论渊源。自五四运动以来,文艺的目的一直是文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五四时期对“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倡导,抗战时期文艺对普通大众所起的动员作用,这些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文艺工作者们对为人民而艺术的有益探索。但文学艺术家真正走入百姓的生活,并以民众为主体而进行文艺创作的思想则是毛泽东在延安的《讲话》才得以真正确立。因为只有在解放区的特殊历史环境中,普通民众(当时主要是农民和士兵)才真正成为读者主体,文艺工作者也才能真正深入到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大众的生活。高三2月语文试卷第2页共12页《讲话》围绕着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这五个方面展开,深刻阐明了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这两个核心问题。这两个核心问题也是对当今文艺创作影响最为深远的纲领。首先,在“为群众”这一核心问题上,毛泽东对“人民大众”做了非常明晰的界定。这一界定,为我们阐明了文艺创作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其次,在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上,毛泽东的《讲话》同样进行了深入阐释,即“群众路线”。毛泽东的《讲话》解决了当时文艺创作一系列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摘自周春《为人民而艺术:用延安文艺精神指引抗疫创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些自然形态的东西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B.中国的革命的文学艺术家,只有参与到以群众为基础的一切实践活动中去,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C.人类的社会生活比文学艺术有着更生动丰富的内容,人民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D.为人民而艺术的思想不仅要有自五四运动以来革命实践文艺创作的现实土壤,更要有深厚的理论渊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会生活是第一性的,观念形态的文艺是第二性的。作家的头脑只是文学艺术的加工厂,而不是它的发源地。没有被反映的社会生活,就不会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B.文艺作品反映的生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优秀的文艺有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功能。C.文学是跟着生活跑的,生活永不停息地发展、变化,促进了文学不断地发展、变化。每个时代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文艺,也就相应地要求从自己的时代和阶级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源头。D.自五四运动以来,文艺的目的一直是文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五四时期对“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倡导,促使普通民众成为读者主体。高三2月语文试卷第3页共12页3.下列选项的文论,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所引孔子语)B.“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C.“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D.“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为人民而艺术”的指导思想持续影响着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其中记者沈英甲的采访作品《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便是一例典型。请结合材料,分析《喜》文是如何体现上述指导思想的。(6分)(二)现代文阅读2(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灯下漫笔(节选)鲁迅一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①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②,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①我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②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高三2月语文试卷第4页共12页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二我们的古圣先贤既给与我们保古守旧的格言,但同时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中国人的耐劳,中国人的多子,都就是办酒的材料,到现在还为我们的爱国者所自诩的。西洋人初入中国时,被称为蛮夷,自不免个个蹙额,但是,现在则时机已至,到了我们将曾经献于北魏,献于金,献于元,献于清的盛宴,来献给他们的时候了。何况在华屋中享用盛宴呢?待到享受盛宴的时候,自然也就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有些乐观的爱国者,也许反而欣然色喜,以为他们将要开始被中国同化了罢。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亲”,今人还用子女玉帛为作奴的贽敬,又美其名曰“同化”。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高三2月语文试卷第5页共12页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曰不安分!虽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离现在也太辽远了,但“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③,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打的打,革的革,可有处士来横议么?对国民如何专横,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③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实并未为共和二字所埋没,只有满人已经退席,和先前稍不同。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至于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便赞美中国人,则也许别有意思罢。但是,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这文明,不但使外国人陶醉,也早使中国一切人们无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④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注】:①蔡锷将军,字松坡。②解放前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发行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年级2月联考语文
2025-02-21
·
12页
·
730.5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