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化学(北京卷)(考试版A3)

2025-04-12 · 6页 · 2.5 M

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高三化学(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a23Mg24Si28S32K39I127第一部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最近我国科学家预测并据此合成了新型碳材料:T-碳。可以看作金刚石结构中的一个碳原子被四个碳原子构成一个正四面体结构单元替代(如图所示,所有小球都代表碳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碳与石墨、金刚石互为同分异构体B.T-碳晶体与金刚石晶体类似,属于原子晶体C.T-碳晶体和金刚石晶体中含有的化学键不同D.T-碳与金刚石中的碳原子采取的杂化方式不同2.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中表达错误的是A.的结构式:O=C=OB.的电子式:C.的VSEPR模型:D.基态S原子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3.水解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下列事实与盐类的水解无关的是A.氯化铵溶液可以除去铁锈 B.加热蒸干溶液得到固体C.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制胶体 D.保存溶液常在溶液中放置铁钉4.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的是A.Na2S的水溶液有臭味,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后臭味减弱B.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时产生较多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压缩氢气与碘蒸气反应的平衡混合气体,颜色变深D.BaSO4在水中溶解度比在稀硫酸中溶解度更大5.FeCl3溶液吸收工业废气H2S后可通过电解装置实现再生,同时将酸性污水中的硝酸盐降解为无污染物质,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惰性电极b为电解池的阳极B.H+从b极区向a极区迁移C.降解1mol,理论上吸收5molH2SD.随着电解进行,阴极区的pH增大6.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溶液与溶液反应:B.稀盐酸除去水垢(主要成分为):C.铜片插入稀硫酸中:D.NaOH溶液与溶液反应:7.某学生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浓硫酸和蔗糖反应的实验。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打开A中分液漏斗活塞,加入浓硫酸,充分反应后烧瓶内出现黑色膨化固体B.品红溶液红色褪去,证明有SO2气体生成C.检验A中产生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应将E接在A和B之间D.D中溶液变浑浊,即可证明反应产生了CO28.下列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A.装置A:制备胶体B.装置B:检验溶液的C.装置C:除去中的少量HC1D.装置D:验证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9.下列关于下图所示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质可由n个单体分子通过缩聚反应生成B.该物质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之一可做汽车发动机的抗冻剂C.0.1mol该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标准状况下)的D.1mol该物质与足量溶液反应,最多可消耗10.下列对分子性质的解释中,错误的是A.易溶于水是因为是极性分子,溶剂水也是极性分子B.由于乳酸()中存在一个手性碳原子,导致该物质存在互为镜像的两个手性异构体;生产中可利用“手性合成”法主要得到其中一种手性分子C.水很稳定(以上才会部分分解)是因为水分子间存在大量的氢键D.酸性:是因为原子电负性大,使得羟基键极性增强,易电离出11.D是一种具有交联结构的吸附性高分子材料,其部分合成路线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B、C生成D的反应是加聚反应B.C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图吸收峰面积之比为2:1:1:1C.D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可以生成NH3D.生成1molD参与反应的A、B物质的量之比为1:112.已知中N元素为价,关于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是氧化产物B.发生了还原反应C.当反应中转移电子时,有被还原D.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113.一种分解氯化铵实现产物分离的物质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H4Cl的电子式为B.反应①、②均为氧化还原反应C.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D.除去NaCl固体中的NH4Cl可加入少量MgO并充分加热14.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常温下Ni2+在不同pH的Na2CO3体系中的可能产物。已知:图1中曲线表示Na2CO3体系中各含碳粒子的物质的量分数与pH的关系;图2中曲线I的离子浓度关系符合;曲线Ⅱ的离子浓度关系符合;[注:起始Na2CO3体系中;不同pH下c(CO)由图1得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pH=7时,碳酸钠溶液体系中存在:c()>c(H2CO3)>c()B.M点时,溶液中存在c()=c(OH-)C.初始状态pH=9、,平衡后存在D.沉淀Ni2+制备NiCO3时,选用0.1NaHCO3溶液比0.1Na2CO3溶液效果好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题,共58分。15.(11分)碳和硅是同主族元素,但是和的性质和应用却有着很大差异。(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分析①基态碳原子占据的最高能级的原子轨道的形状是(填名称)。②基态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是:③元素C、Si、O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关系是(2)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①和中同时存在键和键的是(填化学式)。②分子的空间结构是,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③晶体结构如下图所示,硅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3)不同聚集状态的物质与性质①Si与C同主族,但与的熔沸点等物理性质差距很大,请从晶体结构角度解释其原因。②干冰晶体结构如上图所示,下列关于与叙述正确的是。a.固体一定是晶体b.干冰晶体中,每个周围紧邻12个c.晶胞中,含有Si原子8个和O原子16个③某种含硅化合物晶胞结构如下图所示,这种含硅化合物的化学式为。④已知该化合物的晶胞边长为acm,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为,则其晶体的密度为。16.(12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研究消除氮氧化物污染对建设美丽家乡,打造宜居环境有重要意义。(1)已知:写出C与反应生成的热化学方程式。(2)已知:。在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和,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状态,测得的转化率为。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3)原煤经热解、冷却得到的煤焦可用于的脱除。热解温度为得到的煤焦分别用表示,相关信息如下表:煤焦元素分析/%比表面积CH80.792.76105.6984.260.828.98将NO浓度恒定的废气以固定流速通过反应器(图1)。不同温度下,进行多组平行实验,测定相同时间内NO的出口浓度,可得NO的脱除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已知:的脱除主要包含吸附和化学还原()两个过程]①已知煤焦表面存在的官能团有利于吸附NO,其数量与煤焦中氢碳质量比的值密切相关,比值小,表面官能团少。由图2可知,相同温度下,单位时间内对NO的脱除率比的高,可能原因是。(答两条)。②后,随着温度升高,单位时间内NO的脱除率增大的原因是。(4)电解氧化吸收法:其原理如图3所示:①从A口中出来的物质的是。②写出电解池阴极的电极反应式。17.(12分)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中药成分黄芩素能明显抑制新冠病毒的活性。黄芩素的一种合成路线如下:已知:①R-Br+CH3ONaR-OCH3+NaBr②++③++H2O(R、R´、R´´为烃基或H)回答下列问题:(1)A中所含的官能团为,A→B的反应类型为。(2)B→D中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为。(3)E与F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为。(4)H分子中有三个六元环状结构,其结构简式为。(5)下列关于黄芩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A.分子中有3种含氧官能团,所有碳原子均为sp2杂化B.能与Na2CO3溶液反应,能与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C.存在含苯环、碳碳三键和羧基的同分异构体D.“H→黄岑素”反应中通入N2的目的可能是防止黄岑素被氧化(6)有文献指出,C的另外一种合成方法如下:Ⅰ与NaHCO3溶液反应产生气体,其结构简式为(不考虑立体异构)。18.(11分)Na2SO3应用广泛。利用工业废碱渣(主要成分Na2CO3)吸收硫酸厂尾气中的SO2,同时制备无水Na2SO3的方法工艺简便、成本低廉,优势明显。其流程如下:(1)SO2直接排入大气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是。(2)下图为吸收塔中Na2CO3溶液与SO2反应过程中溶液组成变化。则初期反应(图中A点以前)的离子方程式是。(3)中和器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资料显示:Ⅰ.Na2SO3在33℃时溶解度最大,将其饱和溶液加热至33℃以上时,由于溶解度降低会析出无水Na2SO3,冷却至33℃以下时析出Na2SO3·7H2O;Ⅱ.无水Na2SO3在空气中不易被氧化,Na2SO3·7H2O在空气中易被氧化。(4)为了降低由中和器所得溶液中Na2SO3的溶解度,从而提高结晶产率,中和器中加入的NaOH是过量的。①请结合Na2SO3的溶解平衡解释NaOH过量的原因。②结晶时应选择的最佳操作是(填字母)。a.95~100℃加热蒸发,直至蒸干b.维持95~100℃蒸发浓缩至有大量晶体析出c.95~100℃加热浓缩,冷却至室温结晶(5)KIO3滴定法可测定成品中Na2SO3的含量:室温下将0.1260g成品溶于水并加入淀粉做指示剂,再用酸性KIO3标准溶液(xmol/L)进行滴定,到达终点时,消耗KIO3标准溶液体积为ymL。(已知;还原性:)①滴定终点前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将方程式补充完整)②滴定终点的现象为。③成品中Na2SO3(M=126g/mol)的质量分数是。19.(12分)化学小组探究与溶液的反应,实验如下:序号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ⅰ振荡试管,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待反应充分后,试管底部有粉剩余。实验ⅱ取实验ⅰ中的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0.1mol/L溶液溶液局部变红,同时产生白色沉淀,振荡试管,红色消失。已知:经检验白色沉淀为(1)实验ⅰ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2)实验ⅱ中检测到,依据的实验现象是。(3)从平衡移动的原理解释实验ⅱ红色消失的原因。(4)对实验ⅱ中产生的原因作如下假设:假设1:溶液中的被_______氧化假设2:与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假设3:在实验ⅱ的条件下,被氧化请将假设1补充完整。(5)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实验ⅲ取2mL溶液a,向其中滴加5滴0.1mol/L溶液,放置较长时间,溶液颜色不变红,证明假设1不成立。实验ⅳ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闭合开关K,电流计指针不动。向右侧溶液中滴加0.1mol/L,指针向右大幅度偏转,溶液中有白色浑浊物产生。取出左侧溶液,滴加0.1mol/L,溶液变红。①溶液a是。②假设2不成立的实验证据是。③实验证明假设3成立。请结合电极反应式解释实验ⅱ中产生的原因。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