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生物(贵州、甘肃专用)(全解全析)

2025-04-12 · 19页 · 1.3 M

2025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贵州甘肃专用生物·全解全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贵州的美食众多,如花溪的牛肉粉、独山虾酸等。下列对各种食材的分析,错误的是(    )A.粉含有的有机化合物中共有的元素是C、H、OB.牛肉中的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酯C.牛肉中的蛋白质在烹饪的过程中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有利于人体消化D.作为虾体表外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的几丁质是一种蛋白质【答案】D【分析】几丁质为N-乙酰葡糖胺通过β连接聚合而成的结构同多糖,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的外壳、昆虫的甲壳和真菌的胞壁中,也存在于一些绿藻中,主要是用来作为支撑身体骨架以及对身体起保护的作用。【详解】A、粉含有的有机化合物中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等,其共有的元素是C、H、O,A正确;B、牛肉中的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酯,即脂肪的基本单位是脂肪酸和甘油,B正确;C、在烹饪过程中,驴肉火烧中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由于高温而变得松散,有利于酶的结合,进而有利于人体消化,C正确;D、几丁质是一种多糖,是虾体表外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D错误。故选D。2.在静息时,突触小体中囊泡的膜上存在能量泄漏,即“质子流出”囊泡。囊泡膜上的V型质子泵(V-ATP酶)必须“不断工作”,以将质子再泵回来,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B侧面属于突触囊泡的外侧面B.质子泵有利于维持囊泡内溶液pH的稳定C.H⁺的跨膜运输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D.质子泵运输H⁺时不需要与H⁺相结合【答案】D【分析】V型质子泵:存在于动物细胞溶酶体膜和植物细胞液胞膜;功能:保持细胞质基质内中性pH和细胞器内的酸性pH。【详解】A、据题干“囊泡膜上的V型质子泵(V-ATP酶)必须将质子再泵回来”,可知图中A、B两侧面分别属于突触囊泡的内侧面和外侧面,A正确;B、根据图示,突触中囊泡的膜上存在能量泄漏,即“质子流出”囊泡,囊泡膜上的V型质子泵(V-ATP酶)将质子再泵回来,因此质子泵有利于维持囊泡溶液pH的稳定,B正确;C、由题图和题干信息可知,H+的运输通过V型质子泵回来到囊泡内,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C正确;D、质子泵运输H⁺为主动运输,因此质子泵为载体蛋白,运输时需要与H⁺相结合,D错误。故选D。3.某科研人员在酶量一定且适宜的条件下,检测加入了一定量的某种抑制剂(图甲为两种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底物与酶活性部位结构互补时,酶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B.据图乙曲线可知,科研人员在实验中加入的是抑制剂BC.若适当提高温度,图乙曲线中的C点将向左下方移动D.抑制剂A与酶活性部位的位点结合,降低了酶促反应速率【答案】C【分析】分析图甲可知,抑制剂A与酶活性部位以外的位点结合,使酶的结构发生改变,底物不能与酶结合,抑制剂B竞争性结合酶与底物的结合位点;分析图乙可知,加入抑制剂后,酶促反应速率不再随底物浓度的升高而加快。【详解】A、分析图甲可知,底物只有与酶活性部位结构互补时才能结合并发挥作用,但是酶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A错误;B、分析图乙可知,加入抑制剂后,酶促反应速率不再随底物浓度的升高而加快,抑制剂A与酶活性部位以外的位点结合,使酶的结构发生改变,底物不能与酶结合,抑制剂B竞争性结合酶与底物的结合位点,故若加入抑制剂B,则随底物浓度升高,酶促反应速率升高,B错误;C、因该反应是在环境适宜条件下测得的,故适当提高温度后,酶促反应速率下降,C点向左下方移动,C正确;D、抑制剂A与酶活性部位以外的位点结合,使酶的结构发生改变,底物不能与酶结合,降低了酶促反应速率,D错误。故选C。4.中风,即脑卒中,一般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结构损伤、功能缺失。研究发现,血液中含有一种名为“GDF11”的蛋白质,其含量减少可导致神经干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下降,端粒酶在细胞中可以将端粒修复延长,而让端粒不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细胞分裂次数增加。目前运用神经干细胞进行脑内移植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一定进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细胞死亡属于细胞编程性死亡B.在细胞中端粒是位于每条染色体两端的一段特殊DNA序列C.血液中CDF11的减少,可能导致细胞衰老,使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减小D.若能抑制癌细胞内GDF11合成基因的表达,有望为治疗癌症提供新的可能【答案】D【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A、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细胞死亡是意外死亡,不是基因控制的,属于细胞坏死,A错误;B、 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B错误;C、血液中CDF11的减少,可能导致细胞衰老,细胞体积变小,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增大,C错误;D、结合题意可知,GDF11蛋白有助于细胞分裂,因此若能抑制癌细胞内GDF11合成基因的表达,有望为治疗癌症提供新的可能,D正确。故选D。5.下列关于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B.男性产生含有X染色体或Y染色体的精细胞的比例约为1:1C.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的复制次数相同D.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子代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增多【答案】D【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但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无同源染色体,A正确;B、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理论上经减数分裂过程,男性产生含有X染色体或Y染色体的精细胞的比例约为1:1,B正确;C、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的复制次数相同,都是复制1次,C正确;D、一般而言,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姐妹染色体单体未分离,则导致子代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有的增多,有的减少,D错误。故选D。6.质粒是独立于染色体或拟核以外的能自主复制的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一般为1~200kb,常见于原核细胞中。将不含³²P的大肠杆菌放到含³²P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结果大肠杆菌细胞内的DNA分子有图Ⅰ、图Ⅱ两种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质粒与大肠杆菌的拟核DNA均无游离的磷酸基团B.分析图形可知,虚线表示含有放射性的DNA链C.图示细胞中的质粒至少复制了2次,且遵循半保留复制D.复制后形成的子代质粒中嘌呤数和嘧啶数不一定相等【答案】D【分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复制的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详解】A、质粒与大肠杆菌的拟核DNA为环状结构,不含有游离的磷酸基团,A正确;B、题干可知虚线是以含³²P的原料新合成的DNA链,因此虚线表示含有放射性的DNA链,B正确;C、图中图ⅠDNA分子只有一条链新合成的,遵循半保留复制,图ⅡDNA的两条链都是虚线,都是新合成的,推测质粒至少复制了2次,C正确;D、复制后形成的子代质粒是双链DNA中,由于A=T,C=G,嘌呤数和嘧啶数始终相等,D错误。故选D。7.部分碱基发生甲基化修饰会抑制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大豆体内的GmMYC2基因表达会抑制脯氨酸的合成,使大豆的耐盐能力下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通过检测DNA的碱基序列确定该DNA是否发生甲基化B.基因发生甲基化的过程中不涉及磷酸二酯键的生成与断裂C.若GmMYC2基因发生甲基化,则可能会提高大豆的耐盐能力D.脯氨酸的合成可能增大了大豆根部细胞细胞液的渗透压【答案】A【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详解】A、甲基化不会改变DNA的碱基序列,因此无法通过检测DNA的碱基序列确定该DNA是否发生甲基化,A错误;B、甲基化不涉及核苷酸数目的改变,所以无磷酸二酯键的断裂与生成,B正确;C、若GmMYC2基因发生甲基化,从而影响该基因的表达,GmMYC2基因表达会抑制脯氨酸的合成,现在基因不表达,故脯氨酸合成增加,大豆耐盐性增加,C正确;D、脯氨酸的合成是大豆耐盐性增加,脯氨酸含量增加可增大根部细胞渗透压,如果外部环境含盐量一定程度的增加,可能增大了大豆根部细胞细胞液的渗透压,D正确。故选A。8.科学家发现很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第22号染色体比正常人的要短一小段,而9号染色体比正常人的要长一小段。又有研究发现在正常人体细胞中,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ABL基因表达量很低,其表达产物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必需的。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中,ABL基因被转移到22号染色体上,与BCR基因发生融合,形成一个新的融合基因BCR-ABL基因(简称BA基因),如图所示。该融合基因表达的BCR-ABL蛋白具有过强的酶活性,导致细胞分裂失控,发生癌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BL基因可能属于抑癌基因B.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BCR-ABL融合基因的位置C.图示基因融合后,细胞中基因的排列顺序和数目发生改变D.患者的BCR-ABL融合基因可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答案】C【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改变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进而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详解】A、原癌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的蛋白质活性增强,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BCR-ABL蛋白具有过强的酶活性,导致细胞分裂失控,发生癌变,故ABL基因可能属于原癌基因,A错误;B、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是染色体变异,所以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变异,而BCR-ABL融合基因的位置不能观察到,B错误;C、图示BCR基因与ABL基因融合后形成新的基因(BA基因),因此基因的总数目会减少,基因的排列顺序也发生改变,C正确;D、该染色体变异发生在造血干细胞中,该病不能遗传给后代,D错误。故选C。9.人类8号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旧世界猴和新世界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从祖先进化到人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C.8号染色体上的特异性序列可作为人类起源与进化研究的参考D.不同生长环境诱导产生的不同变异导致祖先进化方向不同【答案】D【分析】1、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其中染色体畸变,在显微镜下可见。可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异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决定净化的方向;2、 物种: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3、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生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