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生物(广西卷)(全解全析)

2025-04-12 · 21页 · 2.7 M

2025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广西卷)生物·全解全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6题,1-12题,每题2分;12-16题,每题4分。共计40分。1.将蚕豆植物放在湿润的空气中,光照一段时间后,取蚕豆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先在清水中观察,然后用0.3g/mL蔗糖溶液取代清水,继续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将保卫细胞置于0.3g/ml蔗糖溶液中时,才构成一个渗透系统B.刚从清水转入0.3g/ml蔗糖溶液中时,保卫细胞细胞液浓度将逐渐增加C.清水中保卫细胞不能进行呼吸作用D.蔗糖分子扩散进入保卫细胞后,细胞渗透吸水导致气孔关闭【答案】B【分析】渗透作用指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或水分子从水势高的一方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一方移动的现象。【详解】A、保卫细胞放在任何溶液中都可能成为渗透作用系统,A错误;B、刚从清水转入0.3g/ml蔗糖溶液中时,保卫细胞发生渗透失水,细胞液浓度将逐渐增加,B正确;C、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发生渗透失水,会导致气孔关闭,但保卫细胞仍然可以进行呼吸作用,C错误;D、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蔗糖分子不会进入保卫细胞,D错误。故选B。2.淀粉酶有多种类型,α-淀粉酶是一种内切酶,可使淀粉内部随机水解,β-淀粉酶是一种外切酶,可使淀粉从末端以两个单糖为单位进行水解。对这两种淀粉酶进行的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α-淀粉酶水解淀粉的最终产物中有葡萄糖,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主要产物为麦芽糖B.对照组β-淀粉酶在50℃条件下处理1h后.其空间结构完全遭到破坏C.β-淀粉酶的最适pH值低于α-淀粉酶,在人体胃内β-淀粉酶活性高于α-淀粉酶D.Ca2+、淀粉与淀粉酶共存时,更有利于较长时间维持β-淀粉酶的热稳定性【答案】C【分析】由图可知,不同的淀粉酶的最适pH不同;在不同的处理下β-淀粉酶在50℃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后酶活性有所不同。【详解】A、α-淀粉酶可使淀粉内部随机水解,水解淀粉的最终产物中有葡萄糖,β-淀粉酶从末端以两个单糖为单位进行水解淀粉,故其水解淀粉的主要产物为麦芽糖,A正确;B、β-淀粉酶在50℃条件下处理1h后,酶活性变为0,很可能是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B正确;C、由图2可知,β-淀粉酶的最适pH值低于α-淀粉酶,两种淀粉酶在胃液(pH为1.5左右)中会失活,C错误;D、由图1可知,Ca2+、淀粉与淀粉酶共存时,β-淀粉酶的热稳定性维持的时间更长,说明Ca2+、淀粉与淀粉酶共存时,更有利于较长时间维持β-淀粉酶的热稳定性,D正确。故选C。3.某对夫妇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是收养的(和他们不存在遗传学关系)。如图是该家庭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Ⅱ-1是收养的,则含隐性基因的个体会患病B.若Ⅱ-1是收养的,则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若Ⅱ-2是收养的,则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若Ⅱ-2是收养的,则不含显性基因的个体患病【答案】D【分析】人类遗传病一般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人类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2对或2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详解】A、若II-1是收养的,则I-1和I-2是II-2的亲生父母,他们都不患该遗传病,因此无法判断基因的位置和致病基因的显隐性,A错误;B、若II-1是收养的,则I-1和I-2是II-2的亲生父母,他们都不患该遗传病,因此无法判断基因的位置和致病基因的显隐性,B错误;C、若II-2是收养的,I-1和I-2表现正常,儿子患病,可见该疾病是隐性遗传病,但无法判断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C错误;D、若II-2是收养的,I-1和I-2表现正常,儿子患病,则不含显性基因的个体患病,D正确。故选D。4.RNA介导的基因沉默即RNA干扰(RNAi)是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热点。RNAi主要是对mRNA进行干扰,起作用的有miRNA和siRNA.miRNA是由基因组内源DNA编码产生,其干扰机制如下图左;siRNA主要来源于外来生物,例如寄生在宿主体内的病毒会产生异源双链RNA(dsRNA),dsRNA经过核酸酶Dicer的加工后成为siRNA,siRNA的干扰机制如下图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催化过程①的酶是RNA聚合酶,该过程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B.推测Exportin5的功能是将前体miRNA从细胞核转运到细胞质C.过程③会导致翻译过程终止,原因是RISC复合体阻断了核糖体与mRNA上起始密码子的结合D.过程④siRNA中的一条单链与目标mRNA之间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导致mRNA无法翻译【答案】C【分析】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详解】A、由图可知,①过程是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催化,以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A正确;B、由图可知,前体miRNA在细胞核合成,Exportin5的功能是将前体miRNA从细胞核转运到细胞质,B正确;C、过程③会导致RISC复合体与mRNA配对形成双链RNA,阻断核糖体移动,导致翻译终止,C错误;D、过程④siRNA中的一条单链与目标mRNA之间发生碱基互补配对,最终导致mRNA被水解无法翻译,D正确。故选C。5.麻醉性镇痛药(如吗啡等)通过激活感觉神经突触前膜上的相关受体等一系列反应,使P物质(镇痛物质)释放减少、突触后膜超极化,最终减弱或阻滞痛觉信号的传递,产生镇痛作用,但具有成瘾性。科学家们利用河豚毒素(TTX,河豚体内含有的一种生物碱毒素)可以特异性且快速阻断Na+通道的特点,开发了TTX镇痛剂。通过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从而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相关作用机制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TTX作为镇痛剂有特异性强、见效快速且无成瘾性等优点B.C物质和受体结合后,可以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C.推测A、B、C代表的三类物质分别为TTX(河豚毒素)、P物质、吗啡类镇痛药D.产生痛觉的过程中,Na+进入膜内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膜内电位变化为由负变正【答案】C【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TTX,河豚体内含有的一种生物碱毒素,可以特异性且快速阻断Na+通道的特点,A正确;B、C物质为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后,可以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B正确;C、结合题干可知,A、B、C代表的三类物质分别为TTX(河豚毒素)、吗啡类镇痛药、P物质,C错误;D、静息状态下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产生痛觉的过程中,Na+进入膜内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膜内电位变化为由负变正,D正确。故选C。6.图甲为一株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图乙为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处理扦插枝条后生根的情况(其中浓度为0的是对照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幼苗根尖产生的生长素需消耗能量通过极性运输从分生区到伸长区B.图甲ab、dc的结果都能说明生长素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C.图乙所示实验的对照组表明扦插枝条不受植物激素的作用时也能生根D.图乙表明12ppm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浓度就是生根的最适浓度【答案】A【分析】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2)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3)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详解】A、根尖合成的生长素能够从根尖向基部极性运输,即从分生区到伸长区,极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B、在重力作用下,图甲中的根尖、茎尖处的生长素浓度a大于b,c大于d,由于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而茎不敏感,故在根处体现了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的现象,茎处都表现为促进,B错误;C、图乙所示实验的对照组,扦插枝条也能生根,是自身内源激素的作用,不能说明扦插枝条生根不受植物激素的作用,C错误;D、图乙所示实验中生长调节剂浓度为12ppm的不定根数目最多,但不能就此说明此浓度就是促使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D错误。故选A。7.科研人员对高原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图2是根据甲乙两种鼠兔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绘制的曲线图,L值表示甲鼠兔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M值表示乙鼠兔的种群数量。不考虑甲鼠兔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对曲线图分析正确的是(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A.由图1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低B.乙鼠兔种群的K值比甲鼠兔种群的K值大C.第2年,甲鼠兔L值下降可能是由乙鼠兔迁入与其竞争资源导致的D.由图2可知,甲鼠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时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鼠兔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答案】C【分析】分析图1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警戒距离越小,个体被捕食风险越高。分析图2:图中L值表示甲鼠兔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L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L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L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详解】A、由图1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警戒距离越小,而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因此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大,A错误;B、K值表示的是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但图示为甲种群的L值大小,无法得知甲种群K值的大小,因此无法进行比较,B错误;C、乙鼠兔在第1年年末迁入甲鼠兔生活的区域,乙鼠兔迁入后会与甲鼠兔竞争食物和栖息地,使甲鼠兔的种群数量下降,即甲鼠兔L值下降,C正确;D、由图2可知,甲鼠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时L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是减小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乙鼠兔种群迁入一个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呈“S”形增长,D错误。故选C。8.林窗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如干旱、台风、火灾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森林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从而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生物占据的生态位不同,可使群落呈现一定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B.群落的空间结构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影响森林中不同高度的林窗及林下生长各种生物的主要因素均为光照D.黄鹂与杜鹃的食性、栖息空间完全相同,两种鸟占据的生态位也不一定相同【答案】C【分析】生态位是指生物种群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等。【详解】A、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使群落中的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呈现一定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A正确;B、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使得群落呈现一定的空间结构,生态位是群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