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广东卷)生物·全解全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其中1~12小题,每题2分:1~12小题,每题4分,共4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日常饮食如纯奶、酸奶中含有钙、磷等无机盐,无机盐对于机体生命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吸收磷元素可用于合成核酸和糖原B.人体内缺乏Na+会引发肌肉酸痛C.血液中Ca2+的含量太低会出现肌肉抽搐,喝纯奶、酸奶可缓解症状D.无机盐参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答案】A【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详解】A、糖原属于多糖,元素组成是C、H、O,不含P,故机体吸收磷元素不能用于合成糖原,A错误;B、人体内Na+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发肌肉酸痛、无力等,B正确;C、人体血液中Ca2+浓度太低,会出现肌肉抽搐等症状,而牛奶中含有较多钙离子,故喝纯奶、酸奶可缓解症状,C正确;D、许多无机盐无机盐参与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如钙离子含量过低会引起抽搐,含量过高会引发肌无力,D正确。故选A。2.膀胱癌发病率居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研究数据显示,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目前较为明确的两大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主要是香烟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和芳香胺类化学物质,30%~50%的膀胱癌由吸烟引起。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香烟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和芳香胺类化学物质是引起膀胱癌的化学致癌因子B.吸烟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基因突变,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C.临床上治疗癌症常用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中DNA的复制,使其停留在分裂期D.癌症晚期患者难以被治愈的原因是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已经分散和转移【答案】C【分析】癌细胞的产生机理是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点有:无限增殖、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容易扩散和转移。【详解】A、其中环境因素主要是香烟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和芳香胺类化学物质,香烟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和芳香胺类化学物质是引起膀胱癌的化学致癌因子,A正确;B、细胞癌变时基因突变导致的,不是细胞分化,吸烟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基因突变,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B正确;C、临床上治疗癌症常用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中DNA的复制,使其停留在分裂间期,C错误;D、癌症晚期患者难以被治愈的原因是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已经分散和转移,很难去除,D正确。故选C。3.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仅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细胞C.参与调节的信息分子有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D.激素、神经递质、溶菌酶发挥作用后都会被灭活【答案】C【分析】1、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酶作为催化剂,反应前后性质不变。3、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机制,A错误;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激素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而抗体是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误;C、激素在体液调节中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神经递质在神经调节中属于信息分子,淋巴因子参与免疫调节的信息分子,C正确;D、激素、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都会被灭活,而溶菌酶属于酶,作用前后性质不变,D错误。故选C。4.除草剂乙草胺能被棉花根系吸收,高浓度乙草胺抑制棉花细胞呼吸,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造成DNA损伤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异。图1为棉花细胞染色体桥显微图,图2为染色体桥示意图,染色体桥会在着丝粒移向两极时,在两着丝粒间的任意位置断裂。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高浓度乙草胺能使棉花根尖分生区细胞周期变短B.若高浓度乙草胺干扰DNA的合成,则可能导致棉花根尖分生区间期细胞增多C.观察棉花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异常时,制作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D.染色体桥的断裂发生在后期,所产生的子细胞会出现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答案】B【分析】观察有丝分裂实验,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由题意可知,染色体桥会在着丝粒移向两极时,在两着丝粒间的任意位置断裂,说明染色体桥的断裂发生在后期,所产生的子细胞会出现染色体结构变异。【详解】A、高浓度乙草胺抑制棉花细胞呼吸,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故能使棉花根尖分生区细胞周期变长,A错误;B、DNA合成在分裂间期,若高浓度乙草胺干扰DNA的合成,则可能导致棉花根尖分生区间期细胞增多,B正确;C、观察棉花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异常时,制作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C错误;D、染色体桥的断裂发生在后期,所产生的子细胞会出现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会导致数目变异,D错误。故选B。5.科学史蕴含着众多科学家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鲁宾和卡门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B.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利用减法原理设计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摩尔根通过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D.辛格和尼科尔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一水界面的表面张力【答案】C【分析】假说演绎法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详解】A、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H2O,发现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源于水,但18O不属于放射性同位素,A错误;B、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利用减法原理设计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错误;C、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通过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C正确;D、1935年,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一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据此作出的推测是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D错误。故选C。6.厚壳玉黍螺是潮间带常见的一种捕食者,行动缓慢,活动范围小,喜食各种藻类尤其是浒苔。藻类种数与厚壳玉黍螺种群密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将厚壳玉黍螺迁入一个新的没有天敌的海域,则其种群数量会呈“J”形增长B.须采用标记重捕法对厚壳玉黍螺进行密度调查,同时需要注意标记物不能影响厚壳玉黍螺的行动能力C.浒苔可能为潮间带藻类的优势物种,随着它被捕食,所腾出的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其他藻类生长D.浒苔所同化的能量中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只有10%~20%流向了厚壳玉黍螺【答案】C【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加,藻类种数(多样性)逐渐增加,超过一定范围,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加,藻类种数(多样性)降低。【详解】A、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食物、空间、气候、天敌及其他竞争物种的影响,因此若将厚壳玉黍螺迁入一个新的没有天敌的海域,则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呈“J”形增长,A错误;B、厚壳玉黍螺行动缓慢,活动能力弱,调查其种群密度不适宜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C、由图可知,随滨螺密度的变化,群落物种多样性先升高后降低,根据题意“滨螺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一种小型绿藻——浒苔,浒苔是该群落中优势种”,随着它被捕食,所腾出的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其他藻类生长,C正确;D、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不是两种生物之间,D错误。故选C。7.长时程增强(LTP)是指短时间内给突触前神经元快速重复性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上可产生持续数天甚至数星期的突触电位增强现象,与人的长时记忆有关。下图是海马区中CA3区与CA1区神经元之间LTP产生机制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注:AMPA受体与Na+通道偶联,NMDA受体与Ca+通道偶联,两者都能通过与谷氨酸结合而被激活A.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引起Ca2+通过自由扩散方式内流B.新的AMPA受体的数量越多越有利于LTP的形成C.谷氨酸与AMPA受体结合实现了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D.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NO作用于突触前神经元,促进LTP的产生【答案】A【分析】由题图可以看出,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后,经过一系列的信号变化,会促进NO合成酶生成NO,进一步促进突触前膜释放更多谷氨酸,促进LTP的产生。【详解】A、由图可知,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引起Ca2+逆浓度梯度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CA1区神经元,A错误;B、新的AMPA受体的数量越多,可以与更多递质结合,提高神经兴奋的敏感性,越有利于LTP的形成,B正确;C、谷氨酸与AMPA受体结合后,Na+内流,CA1区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实现了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C正确;D、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NO作用于突触前神经元,增强递质释放,促进LTP的产生,D正确。故选A。8.胰高血糖素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胰高血糖素通过信号传递系统,激活肝细胞的磷酸化酶,加速糖原分解,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的糖原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肌肉中B.胰高血糖素可以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C.饱腹时,肝细胞内有活性的磷酸化酶减少D.胰高血糖素能有效降低磷酸化酶的活化能【答案】D【分析】分析题图: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胰高血糖素受体结合后,胞内无活性磷酸化酶被活化,促进无活性磷酸化酶活化成有活性磷酸化酶,促进肝糖原分解,葡萄糖通过膜上葡萄糖载体运输到胞外,增加血糖浓度。【详解】A、人体内的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肌肉中,A正确;B、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释放,与肝细胞膜表面的胰高血糖素受体结合,调节血糖浓度,体现了细胞之间的传递信息功能,B正确;C、据图分析,有活性的磷酸化酶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提高血糖浓度,而饱腹时,血糖浓度较高,因此饱腹时肝细胞内有活性的磷酸化酶减少,C正确;D、酶具有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作用,胰高血糖素不是酶,不具有该功能,D错误。故选D。9.如图所示,在小肠腔面,细胞膜上的蛋白S有两个结合位点:一个与Na+结合,另一个与葡萄糖分子结合。当蛋白S将Na+顺浓度梯度运输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葡萄糖分子也随之进入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在蛋白S的协助下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B.小肠上皮细胞基膜上Na+—K+泵的功能是催化ATP水解,运输Na+、K+C.蛋白S作为载体,既能运输葡萄糖,又能运输Na+,说明载体运输不具有专一性D.Na+—K+泵使膜内外Na+浓度趋于一致,以维持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答案】B【分析】物质运输方式:(1)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①自由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②协助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参与;不需要消耗能量。(2)主动运输:能逆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3)胞吞胞吐: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或出细胞内的过程。不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详解】A、蛋白S将Na+顺浓度梯度运输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葡萄糖也随之进入细胞,葡萄糖进入细胞所需的能量直接来自Na+浓度差产生的电化学梯度势能,属于主动运输方式,A错误;B、据图可知,小肠上皮细胞基膜上Na+-K+泵一方面能完成Na+、K+的运输,一方面催化ATP水解,B正确;C、据图分析,小肠细胞膜上的蛋白S作为载体虽然既能顺浓度梯度将Na+转运进入细胞中,也能逆浓度梯度将葡萄糖转运进入,但不能转运其他物质,因此
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生物(广东卷)(全解全析)
2025-04-12
·
18页
·
1.6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