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海南卷)生物·全解全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中国古书上说:“藻,水草也,或作藻”,而在中国现代植物学中,仍然将一些水生高等植物的名称中贯以“藻”字。下列有关“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蓝藻又名蓝细菌,是因为其与绝大多数细菌一样是异养生物B.伞藻的嫁接实验能充分说明控制伞帽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C.黑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可以代替藓类的叶作为观察叶绿体的材料D.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是探究光合作用的良好材料【答案】D【分析】蓝藻是一类藻类的统称,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常见的蓝藻有蓝球藻(色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等。蓝藻都为单细胞生物,以细胞群形式出现时才容易看见,也就是我们通常见到的“水华”。【详解】A、蓝细菌有光合色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属于自养生物,A错误;B、伞藻的嫁接实验说明控制伞帽的遗传物质位于假根,不能确定一定存在于细胞核,还需要做核移植实验证明,B错误;C、黑藻是多细胞藻类,C错误;D、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含有叶绿体,是探究光合作用的良好材料,D正确。故选D。2.人类耳蜗中的听毛细胞顶部的纤毛位于蜗管的内淋巴液中,其余部分位于外淋巴液中,当声音传到耳蜗时,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纤毛顶端的K+通道开启,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给听神经细胞,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听毛细胞底部K+外流时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B.兴奋通过听神经细胞的传递,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C.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D.据图分析,若阻断听毛细胞底部Ca2+内流,会影响兴奋的传递【答案】D【分析】题意分析,当声音传到听毛细胞时,纤毛顶端膜上的K+通道开放,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运输。【详解】A、据图可知,听毛细胞底部所处的外淋巴液钾离子浓度低,K+外流过程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A错误;B、听觉的产生是兴奋从听毛细胞底部传到大脑皮层,该过程中不属于反射,B错误;C、结合图示可知,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C错误;D、据图分析,若阻断听毛细胞底部Ca2+内流,将阻止突触小泡向细胞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不利于传入神经兴奋,会影响兴奋的传递,D正确。故选D。3.鱼宰杀后鱼肉中的腺苷三磷酸降解生成肌苷酸,能极大地提升鱼肉鲜味。肌苷酸在酸性磷酸酶(ACP)作用下降解又导致鱼肉鲜味下降。探究鱼类鲜味下降的有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自变量只有pH和温度,因变量是ACP的相对活性B.不同鱼的ACP的最适温度和pH有差异,直接原因是不同鱼体内的ACP结构不同C.pH低于3.8、温度超过60℃,对鳝鱼ACP活性影响的机理不同D.由图可知,将鮰鱼放置在pH5.8、温度40℃条件下,可保持鱼肉鲜味【答案】B【分析】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详解】A、由图示曲线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温度和鱼的种类,因变量是酸性磷酸酶(ACP)的相对活性,A错误;B、不同鱼的ACP的最适温度和pH有差异,根本原因在于控制合成ACP的基因不同,直接原因是不同鱼体内的ACP结构不同,B正确;C、反应温度超过60℃与pH低于3.8,鳝鱼肌肉ACP都会因为空间结构的改变失去活性,影响机理是相同的,C错误;D、由图示曲线可知,鮰鱼在pH6.0、温度40℃条件下酸性磷酸酶相对活性最高,导致鱼肉鲜味下降最快,D错误。故选B。4.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和细胞内损伤的线粒体等细胞器会影响细胞的功能,其调控机制如下图。泛素是一种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且序列高度保守。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真核细胞中泛素的氨基酸分子间靠肽键连接B.被泛素标记的蛋白质或细胞器会与自噬受体结合C.吞噬泡中的物质被高尔基体内的酸性水解酶降解D.敲除泛素基因会导致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答案】C【分析】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中合成。【详解】A、泛素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之间靠肽键连接,A正确;B、据图可知,被泛素标记的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或损伤的细胞器会与自噬受体结合,B正确;C、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吞噬泡中的物质会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降解,C错误;D、若敲除泛素基因,则泛素不能合成,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和细胞内损伤的线粒体等细胞器不能被清除,会导致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D正确。故选C。5.真核细胞合成分泌蛋白时,其合成的肽链氨基端有一段疏水序列,被细胞质中的识别体(SRP)识别并与之相结合,SRP牵引这条带核糖体的mRNA到达粗面内质网的表面,被内质网上的受体识别后,疏水序列进入内质网囊腔中,翻译出的肽链也随之进入,如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核糖体结合到粗面型内质网的过程与疏水序列有关B.该mRNA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合成相同的肽链C.图中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5′→3′D.mRNA链上任意3个碱基组成1个密码子【答案】D【分析】题图分析,此图表示翻译过程,翻译形成的肽链的一端有一段疏水性序列,能被内质网上的受体识别,通过内质网膜进入囊腔中,接着合成合成的多肽链其余部分随之而入。【详解】A、据图可知,分泌蛋白的起始端有疏水序列,它被内质网上的受体识别后进入内质网囊腔中,所以核糖体结合到内质网上实际上是由肽链氨基端的疏水序列直接决定的,A正确;B、该mRNA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mRNA上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变,即翻译的模板相同,所以合成的肽链也是相同的,B正确;C、据图中多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向右,即5'→3',C正确;D、mRNA链上的密码子不是任意的,密码子是从起始密码子开始,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直至终止密码子,D错误。故选D。6.某动物的基因型为DdxBY,图1为该生物的细胞分裂图,图2为该生物D和d基因所在染色体端粒断裂后,姐妹染色单体在断裂处融合,细胞分裂后期融合的染色体在两个着丝粒之间随机断裂形成染色体桥。图2的②③时期S蛋白在着丝粒区大量富集,④和⑤时期S蛋白在着丝粒区含量降低。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1中的D和d可能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互换的结果B.图1的①可能是Y染色体,该动物的精细胞可能不含①C.图2中S蛋白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粘连D.染色体桥的形成只可能发生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答案】D【分析】据图分析:图1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散乱排布,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已知该动物是雄性,故图1所属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同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存在有D和d基因,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基因重组。【详解】A、该生物的基因型为DdXBY,图1细胞中同一条染色体上有D基因和d基因,说明D或d可能来自基因突变,或是减数分裂Ⅰ前期的染色体互换,A正确;B、图1中①可能是Y染色体,图1所示细胞可能是减数分裂Ⅰ时X染色体和Y染色体未分离产生的,该动物的精细胞可能含1条Y染色体或不含Y染色体,B正确;C、图2的①②③时期含染色单体,S蛋白在着丝粒区大量富集,④和⑤时期染色单体分开,S蛋白在着丝粒区含量降低,说明S蛋白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粘连,C正确;D、染色体桥是在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染色体桥的形成可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D错误。故选D。7.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含量增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乌凤蝶形成对香豆素的降解能力是基因定向突变的结果B.织叶蛾对该种植物叶片的取食策略,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C.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可以通过捕食、竞争等实现【答案】A【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B、织叶蛾将叶片卷起可减少紫外线照射引起的香豆素毒性增强,该行为是香豆素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B正确;C、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正确;D、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可发生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竞争物种之间、寄生者与宿主之间等,D正确。故选A。8.食物中葡萄糖增加会促进GLP-1(一种由肠道L细胞合成分泌的激素)分泌,GLP-1主要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以减少餐后血糖的波动。下图为口服葡萄糖和静脉注射葡萄糖对胰岛素应答反应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肠道L细胞属于内分泌细胞,胰岛属于内分泌腺B.口服葡萄糖时胰岛素的分泌量比注射时多,与GLP-1有关C.与图中a段相比,b段的宽度更可代表GLP-1的效应大小D.GLP-1与胰岛B细胞的相关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分泌【答案】C【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口服葡萄糖时,胰岛素的应答反应明显高于静脉注射葡萄糖。【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肠道L细胞合成分泌GLP-1,GLP-1主要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以减少餐后血糖的波动,所以肠道L细胞属于内分泌细胞,胰岛属于内分泌腺,A正确;B、由题图信息可知,食物中葡萄糖增加会促进GLP-1分泌,GLP-1主要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口服葡萄糖时,胰岛素的应答反应明显高于静脉注射葡萄糖,可能与GLP-1有关,B正确;C、由题干信息可知,GLP-1主要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纵坐标代表胰岛素的分泌量,所以图中a段的宽度可代表GLP-1的效应大小,C错误;D、由题干信息可知,GLP-1主要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所以GLP-1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相关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分泌,D正确。故选C。9.图1和图2为人体内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调节机制的图解,其中①~⑦表示不同免疫细胞,甲和乙表示不同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乙与病原体结合会抑制病原体的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B.能同时参与图1、图2过程的只有细胞①,图1表示过敏反应C.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细胞④细胞⑥能迅速分裂和分化D.细胞②产生的物质甲为细胞因子,该物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答案】A【分析】分析题图:图1为体液免疫,图2为细胞免疫,①是抗原呈递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③是B细胞,④是浆细胞,⑤是细胞毒性T细胞,⑥是记忆T细胞,⑦是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甲表示细胞因子,乙表示抗体。【详解】A、图1为体液免疫,图2为细胞免疫,①是抗原呈递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③是B细胞,④是浆细胞,⑤是细胞毒性T细胞,⑥是记忆T细胞,⑦是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乙表示抗体,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抑制病原体的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最终两者结合形成沉淀,进一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A正确;B、既能参与图1过程,又能
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生物(海南卷)(全解全析)
2025-04-12
·
21页
·
2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