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北京卷)高三生物(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乳酸菌、黑藻叶肉细胞、人体小肠上皮细胞虽形态各异,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表现在( )A.有细胞膜和核膜 B.可进行有丝分裂C.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D.线粒体中进行能量转换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C.端粒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D.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3.ATP的合成是生物有机体中主要的化学反应之一,而合成ATP需要ATP合成酶的参与,该酶的作用机理是参与生物体的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在跨膜质子(H+)动力势能的推动下合成ATP,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TP中两个相邻磷酸基团的化学键由于带正电荷相互排斥而不稳定B.H+的跨膜运输需要ATP合成酶的参与,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C.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进行并处于动态平衡中D.ATP合成酶跨膜部位呈疏水性,有利于与膜结合部位的稳定4.内生真菌生活在植物体内,植物为内生真菌提供光合产物和矿物质,内生真菌呼吸产生的CO2可供植物利用。在恒定光照强度下,研究人员测定了土壤不同N元素含量及有无内生真菌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土壤含N量及CO2浓度都是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B.内生真菌呼吸产生的CO2可进入植物叶绿体基质参与暗反应C.图中A点制约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D.在土壤高N含量下内生真菌可提高植物的光合速率5.果蝇X染色体上有B(棒眼)、W(杏色眼)基因,欲检测某雄果蝇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非B、W基因),用B、W基因纯合雌果蝇与之杂交,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F2中被检测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雌雄果蝇中相同,说明发生了隐性突变B.若F2中被检测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有雄性果蝇表现,说明发生了显性突变C.若F2中性别比例为雌蝇:雄蝇=2:1,说明发生了显性致死突变D.若F2表现型比例为1:1:1:1,说明待测X染色体上没有隐性致死突变6.60Co辐射可使部分花粉活力降低,通过受精过程可诱导卵细胞发育成单倍体幼胚。科研人员利用此原理,通过下图所示操作培养西葫芦优良品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雌花套袋的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B.经②得到的部分幼苗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与④获得的品种相同C.④处理可在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③应挑选幼苗中叶片大、茎秆粗壮的个体即为单倍体7.甲昆虫的体色黑色(A)对浅色(a)是显性。1978年某地区甲昆虫的体色中浅色占70%,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20%.由于环境污染,该区域的甲昆虫每年浅色个体的减少率为10%,黑色个体的增长率10%.现在该区域的甲昆虫以黑色为主,几乎看不到浅色个体,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该区域的甲昆虫个体间存在体色的差异,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B.1979年该区域的甲昆虫群体中,显性基因(A)的基因频率约为22.9%C.1980年该地区的甲昆虫群体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59.1%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来实现的8.某啮齿类动物种群数量暴增后又急剧下降。死亡个体未检出病原体,但出现血糖低、肾上腺肥大和淋巴组织退化等生理变化。科研人员将小鼠分别以每笼1、4、8、17只进行饲养,在每笼17只组检测到与上述现象相符的结果。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反馈调节与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有关B.生活环境造成的压力和紧张不会降低动物个体的免疫力C.种内竞争压力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导致肾上腺素浓度增加D.种内竞争压力导致神经系统作用于胰岛使血糖浓度降低9.太平洋某岛上生存着上百个蜗牛物种,但同一区域中只有少数几个蜗牛物种共存。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种蜗牛之间外壳相似性高,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不同种蜗牛之间外壳相似性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岛上所有蜗牛的全部基因组成了一个基因库B.该岛上的所有蜗牛和其它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C.不同种蜗牛占据的生态位不同,不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同一区域内的不同种蜗牛具有相似外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0.浙江韭山自然保护区搭建人工鸟屋,吸引了中华凤头燕鸥等海鸟及赤腹鹰等山地候鸟。为更好地监测和保护鸟类建立了“净零碳观鸟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山地候鸟的到来增加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B.建立自然保护区实现了对珍稀鸟类的就地保护C.人工鸟屋的搭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净零碳观鸟屋采用太阳能发电,减少污染11.研究者从土壤中分离得到多株细菌,筛选出对草莓灰霉病病原体(G菌)有显著抑制作用的菌株Z,Z菌株的发酵液对G菌的抑制效果如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从土壤中分离获得Z菌单菌落时可使用平板划线法B.使用平板培养Z菌株后提取该菌株的发酵液C.对照组应加入等量培养Z菌株的无菌培养基D.实验组、对照组G菌接触发酵液前菌落直径应相同12.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叙述,合理的是( )A.取大蒜根尖依次经过解离、染色、漂洗、制片以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B.将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中以分离绿叶中的色素C.用胰蛋白酶处理离体的动物组织,以获得分散的单个细胞D.在待测样品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并加热,以检测其中的蛋白质含量13.为探讨乙烯与赤霉素对根生长的影响是否完全独立,用乙烯和赤霉素处理水稻幼苗,结果如图1。已知D蛋白可以抑制赤霉素途径,从而抑制植物生长,分析D蛋白突变体对乙烯的反应,结果如图2。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赤霉素处理缓解了乙烯对根的抑制B.野生型比D蛋白突变体更能抵抗乙烯的作用C.乙烯可通过促进D蛋白的合成抑制赤霉素途径D.乙烯和赤霉素对根生长的作用不是完全独立的14.图为构建苘麻抗除草剂基因A重组质粒的技术流程,其中NptⅡ是卡那霉素抗性基因,GUS基因仅在真核细胞中表达,表达产物可催化底物呈蓝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CR扩增A时可在引物中加入PstI和XhoI的酶切位点B.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初步筛选导入重组质粒的农杆菌C.用农杆菌转化植物愈伤组织选择呈现蓝色的组织进行培养D.启动子若为除草剂诱导启动子将减少细胞物质和能量浪费15.下列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科学合理的是( )A.酸性体质不利于健康,应大量摄入碱性食物B.食用乙烯催熟的香蕉导致人体性激素紊乱C.剧烈运动后迅速大量补充纯净水D.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二、非选择题(共6题,共70分)。16.碳汇是指吸收大气中CO2的过程或活动。研究者以嫩江流域流动沙丘上的樟子松(针叶)和杨树(阔叶)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态系统碳储量。(1)碳元素在之间不断循环,使大气CO2含量相对稳定。在流动沙丘上营造人工林不仅能防风固沙,还可增加碳汇,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不同人工林的碳储量如图所示。研究结果说明,林型和林龄对嫩江沙地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均有显著影响。依据是:。(3)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包括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植被碳储量包括群落结构上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植物体中的碳,及凋落物层的碳。土壤碳储量包括土壤中的有机碳及根系中的碳。不同成熟林的碳储量分配情况(见表)说明,(选填“阔叶”“针叶”)凋落物更易被分解为可溶性有机碳和微小植物残片,进而传输到土壤中并稳定储存。表不同成熟林的碳储量分配表碳储量林型植被碳储量(t·hm-2)土壤碳储量(t·hm-2)樟子松成熟林148.5349.65杨树成熟林66.0348.30天然榆树林25.8638.36(4)嫩江沙地成熟人工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约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均值的50%,还存在一定增汇潜力。下列措施中,有利于该区域人工林碳汇增加,且与生态工程原理对应正确的是____。A.单一种植碳储量更高的樟子松人工林,遵循协调原理B.继续关注林龄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遵循循环原理C.适当补充种植与优势树种生态位不同的其他树种,遵循自生原理D.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与碳储量相关的非生物因素,遵循整体原理17.已有研究发现,免疫疗法可能改善人体自身的衰老细胞或衰老疾病,科研人员对此进行相关实验(1)据图1所示,肿瘤细胞膜表面表达某些抗原分子信号,细胞识别分子信号,分裂并分化,一部分新形成的细胞可以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接触并所识别的肿瘤细胞。但是某些肿瘤细胞通过表达蛋白,从而“伪装”自己,导致机体免疫很难清除这些肿瘤细胞。基于以上原理,研发了免疫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肿瘤。(2)研究者检测衰老小鼠模型中表达PD-L1蛋白的衰老细胞比例,结果如图2,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结果推测:衰老细胞可能通过方式,“迷惑”免疫细胞,逃脱免疫监视。(3)欲为上述推测提供证据证明,合理的实验方案包括A.衰老小鼠模型注入PD-1抗体或无关抗体,检测表达PD-L1蛋白的细胞数量B.衰老小鼠注入PD-1抗体或无关抗体,检测表达PD-L1蛋白的衰老细胞比例C.衰老小鼠注射PD-1抑制剂,检测与衰老有关的表型D.体外细胞实验,检测表达PD-L1的衰老细胞对免疫监视的抵抗(4)进一步研究衰老细胞中PD-L1含量的变化机制,科研人员在PD-L1蛋白含量低的衰老细胞中分别加入相关蛋白酶抑制剂E或B后,检测PD-L1的蛋白含量及PD-L1+衰老细胞群比例,结果如图所示,结果表明:。(5)根据实验信息和所学知识,评价研发PD-1抗体或PD-L1抗体作为潜在治疗衰老疾病的优势和不足。18.在非人类灵长类、啮齿类等动物中,个体之间的互相梳理行为对于加强和维持社会联系、减少社交孤立至关重要。为研究该现象的产生机制做了相关实验。(1)愉悦的触摸引起感觉神经元产生,通过传入神经在产生舒适感。当小鼠总在特定环境位置被抚摸时,小鼠会对该位置形成位置偏好,该应答反应被称为反射。(2)有研究表明,感觉神经元K可能与此应答反应有关。荧光标记K神经元,显微镜下观察野生型和K神经元缺失模型小鼠(ABL)神经元,结果如图1所示。ABL模型鼠构建成功的依据是。(3)为研究K神经元的作用,研究人员通过检测野生型小鼠和ABL的行动轨迹来反映位置偏好,实验过程如图2。①Ⅰ、Ⅱ处所需的实验处理分别是。(填图下的字母)②Ⅲ、Ⅳ处支持感觉神经元K参与位置偏好应答反应的运动轨迹分别是。(填图下的字母)(4)请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一个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9.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受水分影响的激素运输决定侧根形成土壤中水分分布会影响侧根形成,在土壤水含量高的区域,侧根会优先分化出来,称为“水生根”。水分充足时,水分主要由根系外侧细胞通过胞间连丝往内侧细胞流动,生长素也随之向内侧运输,调控中柱鞘细胞启动侧根形成(如图A组)。干旱刺激时,侧根形成就会被抑制,称为“干分支”(如图B组)。科研人员观测到干旱刺激12小时后,根组织中的脱落酸水平开始升高,当根尖再次接触水分时,脱落酸水平迅速下降。对脱落酸合成缺陷的玉米、番茄突变体给予干旱处理,干分支现象消失。研究发现,脱落酸主要在韧皮部细胞中合成。受到干旱刺激后,水分从内侧细胞通过胞间连丝向外侧细胞流动以维持根的生长,此时韧皮部细胞产生的脱落酸也随着水分向外侧细胞运输(如图B组i)。随着时间的推移,根的细胞还会出现B组和ü的不同状态。脱落酸合成缺陷突变体的D蛋白会显著下调,胞间连丝的
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生物(北京卷)(考试版)A4
2025-04-12
·
12页
·
2.1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