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北京卷)生物·全解全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乳酸菌、黑藻叶肉细胞、人体小肠上皮细胞虽形态各异,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表现在( )A.有细胞膜和核膜 B.可进行有丝分裂C.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D.线粒体中进行能量转换【答案】C【分析】1、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中特有的细胞结构为中心体,植物细胞中特有的结构为:细胞壁、叶绿体、液泡。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部分原核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如蓝细菌;3、细胞类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详解】A、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核仁,但具有细胞膜,A错误;B、乳酸菌是原核生物,进行的是二分裂,黑藻叶肉细胞、人体小肠上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进行有丝分裂,B错误;C、乳酸菌、黑藻叶肉细胞、人体小肠上皮细胞都含有DNA和RNA,都已DNA作为遗传物质,C正确;D、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D错误。故选C。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C.端粒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D.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答案】D【解析】分析题意可知:端粒酶能结合到端粒子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子DNA的一条链,可见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实质上是一重复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细胞分裂一次,由于DNA复制时的方向必须从5'方向到3'方向,DNA每次复制端粒就缩短一点,所以端粒其长度反映细胞复制潜能,被称作细胞寿命的“有丝分裂钟”。【详解】A、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大肠杆菌没有染色体,没有端粒,A错误;B、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短,B错误;C、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C错误;D、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确。故选D。3.ATP的合成是生物有机体中主要的化学反应之一,而合成ATP需要ATP合成酶的参与,该酶的作用机理是参与生物体的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在跨膜质子(H+)动力势能的推动下合成ATP,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TP中两个相邻磷酸基团的化学键由于带正电荷相互排斥而不稳定B.H+的跨膜运输需要ATP合成酶的参与,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C.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进行并处于动态平衡中D.ATP合成酶跨膜部位呈疏水性,有利于与膜结合部位的稳定【答案】A【分析】ATP是各种活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ATP合成酶广泛分布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膜上,该酶能促使ADP与Pi形成ATP。【详解】A、ATP中两个相邻的磷酸基团都带有负电荷而相互排斥等原因,使得该特殊化学键不稳定,A错误;B、H+顺浓度梯度穿过ATP合成酶,释放出化学势能用于ATP的合成,H+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协助,B正确;C、ATP在细胞中含量很少,但通过与ADP的快速转化为细胞供能,ATP的合成与ATP的水解处于动态平衡,C正确;D、磷脂双分子层内部为疏水性质,ATP合成酶跨膜部位呈疏水性,有利于与膜结合部位的稳定,D正确。故选A。4.内生真菌生活在植物体内,植物为内生真菌提供光合产物和矿物质,内生真菌呼吸产生的CO2可供植物利用。在恒定光照强度下,研究人员测定了土壤不同N元素含量及有无内生真菌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土壤含N量及CO2浓度都是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B.内生真菌呼吸产生的CO2可进入植物叶绿体基质参与暗反应C.图中A点制约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D.在土壤高N含量下内生真菌可提高植物的光合速率【答案】C【分析】分析题图,植物体的光合速率影响因素不仅有土壤含N量及CO2浓度,有无内生真菌也会影响植物光合速率。【详解】A、土壤含N量及CO2浓度都是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其中土壤含N量的差异会影响光合速率,CO2浓度也会影响暗反应,进而影响光合速率,A正确;B、内生真菌呼吸会产生CO2,CO2进入植物叶绿体基质参与暗反应,B正确;C、该实验在恒定光照强度下进行,图中A点制约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C错误;D、据图可知,在土壤高N含量下内生真菌可提高植,物的光合速率,D正确。故选C。5.果蝇X染色体上有B(棒眼)、W(杏色眼)基因,欲检测某雄果蝇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非B、W基因),用B、W基因纯合雌果蝇与之杂交,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F2中被检测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雌雄果蝇中相同,说明发生了隐性突变B.若F2中被检测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有雄性果蝇表现,说明发生了显性突变C.若F2中性别比例为雌蝇:雄蝇=2:1,说明发生了显性致死突变D.若F2表现型比例为1:1:1:1,说明待测X染色体上没有隐性致死突变【答案】D【分析】若假定雄果蝇的X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以A→a为例),则该突变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与其他未突变的雌果蝇(XAXA)交配,产生的F1为XAY和XAXa,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产生的F2中雌果蝇全为未突变类型,而雄果蝇中一半突变类型,一半未突变类型。若假定雄果蝇的X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显性突变(以a→A为例),则该突变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与其他未突变的雌果蝇(XaXa)交配,产生的F1为XaY和XAXa,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产生的F2中而雌、雄果蝇中均为一半是突变类型,一半是未突变类型。【详解】A、若假定雄果蝇的X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以A→a为例),则该突变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与其他未突变的雌果蝇(XAXA)交配,产生的F1为XAY和XAXa,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产生的F2中雌果蝇全为未突变类型,而雄果蝇中一半突变类型,一半未突变类型。如果F2代中被检测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有雄性果蝇表现,则说明发生了隐性突变,A错误;B、若假定雄果蝇的X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显性突变(以a→A为例),则该突变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与其他未突变的雌果蝇(XaXa)交配,产生的F1为XaY和XAXa,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产生的F2中雌、雄果蝇中均为一半是突变类型,一半是未突变类型,如果F2代中被检测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雌雄果蝇中相同,且此表型在雌雄果蝇中的比例为50%,则说明发生了显性突变,B错误;C、若F2中性别比例为雌蝇:雄蝇=2:1,说明一半的雄性死亡,雌性不死亡,发生了隐性致死突变,C错误;D、若F2表现型比例为1:1:1:1,即雌性、雄性均有两种表现型,说明待测X染色体上没有隐性致死突变,D正确。故选D。6.60Co辐射可使部分花粉活力降低,通过受精过程可诱导卵细胞发育成单倍体幼胚。科研人员利用此原理,通过下图所示操作培养西葫芦优良品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雌花套袋的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B.经②得到的部分幼苗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与④获得的品种相同C.④处理可在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③应挑选幼苗中叶片大、茎秆粗壮的个体即为单倍体【答案】D【分析】结合图解和题意分析,将采集的雄蕊进行60Co辐射处理,目的是诱导花药母细胞内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使其产生活力极低的花粉而无法完成正常受精,用这样的花粉涂抹在雌蕊柱头,诱导其受精过程(事实因花粉活力低而无法真正完成受精),目的是促进雌蕊中卵细胞(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20条)发育为幼胚,取出幼胚离体培养即可得到单倍体植株。由于突变的花粉可能只是一部分,所以在离体培养的幼胚发育得到的植株中有些并不是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植株,所以最后还需要进行对培育植株进行形态上的筛选,一般是根据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的特点进行选择。【详解】A、雌花套袋的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落在雌蕊的柱状上完成受精而影响实验的结果,A正确;B、②是体细胞发育成幼苗,幼苗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④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单倍体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与体细胞相同,B正确;C、④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单倍体幼苗,在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D、由于突变的花粉可能只是一部分,所以在离体培养的幼胚发育得到的植株中有些并不是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植株,所以最后还需要进行对培育植株进行形态上的筛选,一般是根据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的特点进行选择,D错误。故选D。7.甲昆虫的体色黑色(A)对浅色(a)是显性。1978年某地区甲昆虫的体色中浅色占70%,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20%.由于环境污染,该区域的甲昆虫每年浅色个体的减少率为10%,黑色个体的增长率10%.现在该区域的甲昆虫以黑色为主,几乎看不到浅色个体,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该区域的甲昆虫个体间存在体色的差异,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B.1979年该区域的甲昆虫群体中,显性基因(A)的基因频率约为22.9%C.1980年该地区的甲昆虫群体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59.1%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来实现的【答案】B【分析】1、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显性纯合子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隐性纯合子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2、由题意知,浅色是隐性性状,基因型是aa,占70%,杂合子Aa为20%,显性纯合子AA为10%,A的基因频率是20%÷2+10%=20%,a的基因频率是70%+20%÷2=80%。【详解】A、生物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该区域昆虫个体间存在体色的差异,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不同,体现了基因多样性,A错误;B、由题意可知,1979年AA=10%×(1+10%)=11%,Aa=20%×(1+10%)=22%,aa=70%×(1-10%)=63%,因此1979年AA=11/96,Aa=22/96,A的基因频率是(11/96+22/96÷2)×100%≈22.9%,B正确;C、由题意可知,1980年,AA=10%×(1+10%)2=12.1%,Aa=10%×(1+10%)2=24.2%,aa=70%×(1-10%)2=56.7%,因此1980年该种群中aa的比例是56.7%÷(24.2%+12.1%+56.7%)≈61.0%,C错误;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的,而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来实现的,D错误。故选B。8.某啮齿类动物种群数量暴增后又急剧下降。死亡个体未检出病原体,但出现血糖低、肾上腺肥大和淋巴组织退化等生理变化。科研人员将小鼠分别以每笼1、4、8、17只进行饲养,在每笼17只组检测到与上述现象相符的结果。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反馈调节与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有关B.生活环境造成的压力和紧张不会降低动物个体的免疫力C.种内竞争压力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导致肾上腺素浓度增加D.种内竞争压力导致神经系统作用于胰岛使血糖浓度降低【答案】B【分析】由题意可知,死亡个体未检出病原体,但出现血糖低、肾上腺肥大和淋巴组织退化等生理变化,且实验过程中,每笼17只组检测到与上述现象相符的结果,说明上述结果可能是由
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生物(北京卷)(全解全析)
2025-04-12
·
23页
·
2.1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