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湖南卷)高三生物(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部分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绿茶是我国六大基本茶类之一,制作过程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杀青是绿茶加工过程的关键工艺,杀青的温度影响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绿茶的品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绿茶常采用高温杀青,以破坏某些酶的活性,防止其降解叶绿素,使叶片保持鲜绿B.揉捻的作用是破坏茶叶细胞结构,使细胞内容物渗出C.与老叶相比,绿茶嫩叶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更高,代谢更旺盛,更适用于发酵D.在速溶茶的工业生产中,可以适当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使多酚类、可溶性糖等有效成分溶出,提高浸提率【答案】C【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以及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详解】A、在高温条件下,相关酶的活性被破坏,不能降解叶绿素,从而使叶片保持鲜绿,A正确;B、揉捻的作用是破坏茶叶细胞结构,使细胞内容物如蛋白质、淀粉等渗出,B正确;C、一般而言,自由水含量越高,代谢越旺盛,与老叶相比,茶叶嫩叶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更低,代谢更旺盛,更适用于发酵,C错误;D、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根据酶的专一性,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破坏茶叶细胞的细胞壁,使多酚类、可溶性糖等有效成分溶出,提高浸提率,D正确。故选C。2.主动运输是由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着电化学梯度或浓度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如图1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可将主动运输分为3种类型,其中光驱动泵主要发现于细菌细胞中,图2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和转运葡萄糖过程图。据图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运输靠协同转运蛋白B.直接利用光能的光驱动泵主要位于细菌的类囊体薄膜上C.通过主动运输转运物质时,一般是逆浓度梯度运输D.ATP驱动泵为转运蛋白,同时具有催化作用【答案】B【分析】1、被动运输:简单来说就是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是最简单的跨膜运输方式,不需能量。被动运输又分为两种方式:自由扩散:不需要转运蛋白协助,如:氧气,二氧化碳;协助扩散:需要转运蛋白协助;2、主动运输: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如:矿物质离子,葡萄糖进出除红细胞外的其他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3、胞吞胞吐: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能量。【详解】A、葡萄糖和Na+是依靠协同转运蛋白运输的,A正确;B、细菌没有类囊体薄膜,B错误;C、通过主动运输转运物质时,大多数是逆浓度梯度运输,C正确;D、ATP驱动泵为转运蛋白,同时可以作为催化ATP的酶具有催化作用,D正确。故选B。3.抑制剂、pH、温度、底物浓度都会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图为酶的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示意图。表为科研人员对木瓜蛋白酶活性影响的因素开展初步研究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pH木瓜蛋白酶乙二胺因乙酸(EDTA)温度(℃)谷蛋白降解率(%)甲8+-3538乙8++3558丙6+-6568丁6++6578A.图中模型可用于解释酶的专一性,通过增加底物浓度可减弱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作用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pH及是否添加EDTA,因变量是木瓜蛋白酶的活性C.据实验结果分析,EDTA能够提高木瓜蛋白酶的活性D.非竞争性抑制剂、pH、温度、底物浓度都可通过改变酶的空间结构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答案】D【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详解】A、据图可知,图中的酶与底物结构嵌合,特异性结合,可用于解释酶的专一性,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结合位点,故通过增加底物浓度可减弱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作用,A正确;B、分析题意,实验目的是探究木瓜蛋白酶的最适催化条件,分析题表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添加EDTA、温度、pH,因变量是木瓜蛋白酶的活性,B正确;C、相同pH和温度下,添加EDTA的实验组谷蛋白降解率高,说明EDTA可能是木瓜蛋白酶的激活剂,能够提高木瓜蛋白酶的活性,C正确;D、非竞争性抑制剂、pH、温度都可通过改变酶的空间结构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但底物浓度不会,D错误。故选D。4.哺乳动物细胞的端粒序列是类似的5’—TT=AGGG=3’,1986年研究证实体外培养细胞的端粒长度随着世代增加在不断缩短,端粒内侧正常基因的DNA序列会受到损伤,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便无法继续维持染色体的稳定,从而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直至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使癌细胞中的端粒酶失活,能够导致癌细胞增殖停滞,引发癌细胞的衰老B.人体胚胎干细胞的端粒与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端粒更短C.酵母菌的衰老同样与端粒有关D.正常分裂的细胞端粒严重缩短后,可能引起细胞核体积变大,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的运输效率降低【答案】B【分析】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实质上是一重复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细胞分裂一次,DNA每次复制端粒就缩短一点,所以端粒其长度反映细胞复制潜能,被称作细胞寿命的“有丝分裂钟”。【详解】A、端粒的长度与端粒酶活性有关,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较高,所以无限增殖,若使癌细胞中的端粒酶失活,会导致细胞的分裂停滞,引发癌细胞的衰老,A正确;B、人体胚胎干细胞的端粒与口腔上皮细胞相比,胚胎干细胞分裂次数多,所以胚胎干细胞中的端粒更短,B错误;C、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有端粒,C正确;D、正常分裂的细胞端粒严重缩短后,端粒内侧正常基因的DNA序列会受到损伤,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便无法继续维持染色体的稳定,从而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直至死亡,可能引起细胞核体积变大,细胞膜通透性变大,物质的运输效率降低,D正确。故选B。5.有些植物需经历一段时期低温之后才能开花,这种低温诱导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拟南芥的春化作用与FRI基因和FLC基因有关,该过程的分子机制如图所示,其中FRI基因编码的FRI蛋白在低温下易形成凝聚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温暖条件下,游离的FRI蛋白能使FLC染色质的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进而促进FLC基因表达,抑制开花B.低温条件下,FRI蛋白易在细胞核内形成凝聚体,组蛋白的甲基化程度因此变高,FLC表达抑制,从而解除抑制使植物开花C.植物开花还会受到光的调控,在受到光照时,光敏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使光敏色素的结构发生变化,经信息传递影响植物的开花D.温暖条件下通过增强FRI基因的表达能有效促进拟南芥的开花【答案】A【分析】光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除了光,温度、重力等环境因素也会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详解】A、由图可知,温暖条件下,游离的FRI蛋白能结合到FLC在的染色体上,使FLC染色质的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进而促进FLC基因表达,进而抑制开花,A正确;B、低温条件下,FRI蛋白易在细胞核内形成凝聚体,组蛋白的甲基化程度比温暖条件下降低,FLC表达抑制,从而解除抑制使植物开花,B错误;C、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C错误;D、温暖条件下可通过增强FRI基因的表达,FRI蛋白增加,进而促进FLC基因表达,应该是抑制开花,D错误。故选A。6.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抗性,原因是常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突变产生抗性基因,导致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前78202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5年后354025乙地区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前76204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5年后503218A.上述蛋白质上氨基酸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基因中碱基发生增添或缺失B.乙地区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量可能低于甲地区C.基因频率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个体的基因型D.未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前,甲地区的果蝇抗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22%【答案】B【分析】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关系:(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详解】A、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是由于其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说明控制该氨基酸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若基因中碱基发生增添或缺失,则会导致蛋白质中多个氨基酸发生变化,A错误;B、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5年后,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18%+32%×1/2=34%,甲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25%+40%×1/2=45%,甲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增加较快,由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可能是甲地区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量高于乙地区,B正确;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基因频率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表现型,C错误;D、未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前,甲地区的果蝇抗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20%×1/2+2=12%,D错误。故选B。7.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又称Graves病,是造成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常见病因之一、其发病原因是患者体内产生了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的抗体。该病发生的机制如图所示,物质A表示TSH。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B是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B.物质B分泌过多可以反馈抑制垂体对物质A的分泌C.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受体C结合能够抑制甲状腺细胞分泌物质BD.从免疫学角度来看,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答案】C【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物质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物质B是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A正确;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反馈抑制垂体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正确;C、Graves病是自身抗体与甲状腺细胞表面的TSH受体结合造成的,其结果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即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以抗体与受体C结合能够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C错误;D、该病患者体内产生了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从免疫学角度来看,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自身免疫病,D正确。故选C。8.化妆品中的乳化剂可在某些人体内转化为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导致脸部出现红肿,水泡等症状。下图为由乳化剂转化而来的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免疫系统中的抗原呈递细胞除图中的细胞②外还有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B.过敏反应产生的原因是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能力异常导致C.初次接触过敏原时,细胞②的活化除需要过敏原与细胞①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D.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主要附着在细胞⑥表面,而正常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答案】B【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产生的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
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生物(湖南卷)(全解全析)
2025-04-12
·
20页
·
2.2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