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生物答案

2025-04-16 · 7页 · 287 K

生物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答案BAACCDDA题号9101112131415答案CBDCCCB【解析】1.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较低,不容易凝固。进入秋天后,冬小麦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会增多,熔点降低,更不容易凝固,以维持流动性,以增强耐寒的能力,B正确。2.通过蛋白激酶1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改变其空间结构,来实现细胞信号的传递,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A错误;特定磷酸化位点的氨基酸缺失会导致该位点无法磷酸化,进而影响信号传递;ATP转化为ADP的过程中释放能量,产生的磷酸参与蛋白激酶的磷酸化;温度、pH等因素影响到蛋白激酶3的活性,从而影响到图中涉及的化学反应,B、C、D均正确。3.葡萄糖转变为丙酮酸的过程,即有氧呼吸或者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该过程中1个葡萄糖会产生2个丙酮酸、2个NADH、2个ATP(形成4个ATP,但消耗2个ATP),A正确;图中的果糖−1,6−二磷酸、甘油醛−3−磷酸均产生于细胞质基质,B错误;在乳酸菌细胞中,该过程产生的NADH会把丙酮酸还原成乳酸,C错误;在酵母细胞中,该过程产生的NADH会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中消耗,D错误。4.藤梨根提取物对移植瘤大小的影响图可以看出,肿瘤大小为:用藤梨根提取物处理组小于用生理盐水处理组,同时用藤梨根提取物和顺铂处理联合组小于用顺铂处理组,A正确;据图分析可知,肿瘤越小,Caspase−3蛋白的表达量越多,Caspase−3蛋白可能是抑癌基因的表达产物,B正确;据图分析可知,藤梨根提取物抑制Bcl−2基因的表达量,C错误;细胞分裂时需要进行DNA复制,抑制DNA复制会抑制肿瘤的增殖,D正确。5.由一个祖先物种进化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新物种,从而适应不同环境,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的进化系统,称之为适应辐射。生长在不同土壤的牧草鸭茅,属于同一物种,不属于适应辐射现象,C错误;各种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盾皮鱼,它们分别生活在各自的水环境中,属于适应辐射现象,D正确。生物学参考答案·第1页(共7页)6.若T基因发生功能失去突变,无法指导酶的合成,或者T基因的产物蛋白质失去功能,均会导致酪氨酸无法转化为多巴,进而影响黑色素的形成,A正确;据图可知,Avy基因的表达产物ASIP蛋白抑制真黑素的形成,B正确;据图可知,T基因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刺豚鼠的毛色,C正确;Avy基因具有多个可发生DNA甲基化修饰的位点,因此,Avy基因可能发生甲基化修饰,该基因的甲基化程度越高,表达受到的抑制就越明显,毛色就越黑,因此,基因型为AvyAvy的刺豚鼠不一定是黄色体毛,还可以是黑色体毛或者介于黄色和黑色之间的过渡类型,D错误。7.分析曲线2可知,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未超过阈电位,因此没有引起动作电位,A正确;刺激会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Na+内流,从而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T毒素的毒性机理是抑制Na+通道的活性,导致Na+内流减少,再用甲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神经纤维,a点会下降,C正确;动作电位的峰值由膜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决定的,动作电位峰值大小与刺激强度无关,D错误。8.已知实验的实验结果否定了科学家甲的观点,支持科学家乙的观点。在抗原进入机体之前,具有不同类型特异性受体的B细胞就已经存在。实验组1给小鼠注射了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Ⅰ,将小鼠体内与其结合的B细胞全部杀死,小鼠不产生抗Ⅰ抗体,但其他类型的B细胞依然存在,所以注射适宜剂量的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Ⅱ,机体可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Ⅱ抗体;实验组1和实验组2进行对照,实验组2的实验结果为小鼠不产生抗Ⅰ抗体,实验组2的实验方案应该是:先给小鼠注射了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Ⅰ,将小鼠体内与其结合的B细胞全部杀死,然后注射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Ⅰ,所以,A错误,B正确;第一次注射为:注射有无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Ⅰ,第2次注射:注射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Ⅰ或者抗原Ⅱ,因此,整个实验有2个自变量,C正确;疫苗(抗原)会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D正确。9.由题意可知,该种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时,TS基因编码的TS蛋白促进生长素(IAA)的合成,而突变株ts由于缺少TS基因,不能合成TS蛋白,不能促进IAA合成,故干旱处理下,与野生型(WT)相比突变株ts生长慢,A正确;分析题意,WT是野生型,ts是TS功能缺失突变体,bg是BG功能缺失突变体,结合图丙可知,ts组别的ABA含量升高,bg组ABA含量降低,推测TS可能通过抑制BG的活性降低ABA水平,B正确,C错误;据图甲可知,干旱胁迫下ts植株生存率较高,即TS基因功能缺失植株较野生型植株生存率提高,D正确。10.1龄级为幼年有66株,7~10龄级为老年有56株,年幼大于老年为增长型,A错误;本次研究的试验林为同龄混交,从表2中数据可以得出:植物b生长较植物a快,而且侧枝生物学参考答案·第2页(共7页)伸展距离远所形成冠幅大,因此形成植物b在上,植物a在下的复层林冠,而植物a是一种阳性树种,喜光照射,不耐荫蔽,生活在植物b下的植物a难以获得阳光,处于种间竞争的不利地位,因此,B正确;种间竞争是限制植物a种群增长的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植物a和b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体现了生物的间接价值,D错误。11.该粮田的设计遵从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构成了有序的结构,不仅考虑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考虑了经济等系统的影响力,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理;该粮田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被后一环节利用,比如,玉米秸秆、玉米轴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了总“废物”的产生;该粮田考虑了生物之间生态位差异以及种间关系,比如,猪和牛食物来源不同,使之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A、B、C均正确;玉米固定的能量有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掉,无法被下一营养级利用,D错误。12.氮是叶绿体内蛋白质、叶绿素的组成元素,A正确;香樟纯林土壤中有机碳相对含量明显低于马尾松纯林,说明种植香樟能加快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B正确;表中数据可知马尾松纯林NH4/NO3的值大于1,香樟纯林土壤中NH4/NO3的值小于1,当比值小于1时,+植物吸收的NO3比NH4多,则吸收更多的NO3时会需要更多的H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提供能量,导致土壤酸化程度降低,当比值大于1时,则会吸收更多的NH4,吸收的NH4++进入细胞会分解为NH3和H,胞内H再运输至土壤,导致土壤酸化更严重,因此马尾松纯林更容易加剧土壤酸化,C错误;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这些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D正确。13.图中的①结构是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A正确;图中用农杆菌感染烟草后,再用“含草甘膦的培养基”进行筛选,说明是利用抗草甘膦基因筛选标记,B正确;图中“转基因植株”是经过草甘膦筛选的一定具有抗草甘膦的特性,但不一定具有抗虫的特性,在转基因的培养过程中,抗虫基因可能丢失或者不表达,C错误;构建植物表达载体的过程中需要使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D正确。14.青霉素是抗生素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A正确;血细胞培养的过程中更换培养液可以清除代谢物,B正确;通过分析72h培养细胞的存活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随着胎牛血清浓度的增加,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存活率越低,说明添加胎牛血清素反而降低了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存活率,C错误;如果培养基的营养物质浓度过大,会导致血细胞失水皱缩死亡,D正确。生物学参考答案·第3页(共7页)15.已知紫茎为显性性状,由D基因控制。杂交结果可以推断出亲本基因型为紫茎缺刻叶(DdMm)×绿茎马铃薯叶(ddmm)或者紫茎缺刻叶(Ddmm)×绿茎马铃薯叶(ddMm)。F1中1/2Mm、1/2mm。F1自交,得到的F2中3/8为M,5/8为mm。若F2中缺刻叶植株占比为3/8,也就是缺刻叶为显性性状,则亲本的基因型为紫茎缺刻叶(DdMm)×绿茎马铃薯叶(ddmm)。如果这两对基因是连锁状态,F1不可能出现紫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1∶1∶1∶1的结果。若F2中缺刻叶植株占比为5/8,也就是缺刻叶为隐性性状,则亲本的基因型为紫茎缺刻叶(Ddmm)×绿茎马铃薯叶(ddMm)。这两对基因无论是连锁还是独立遗传,F1的结果均为紫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1∶1∶1∶1。F1相互授粉,F2中7/16为M,9/16为mm。若缺刻叶植株占比为7/16,则缺刻叶为显性性状,亲本缺刻叶基因型为Mm。若缺刻叶植株占比为9/16,则缺刻叶为隐性性状,亲本紫茎缺刻叶基因型为mm。因此,B错误,A、C、D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共55分。16.(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共10分)(1)ATP和NADPH类囊体薄膜(1分)降低(1分)(2)运动或者移动,回避强光(3)①茉莉酸甲酯和林可霉素②茉莉酸甲酯(MeJA)通过促进PSⅡD1蛋白的合成减轻该种植物叶片的光抑制【解析】(1)植物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PSⅡD1蛋白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上。PSⅡD1蛋白受损会降低光反应速率,进而降低整个光合速率。(2)据图可知,细胞内叶绿体通过运动回避强光,减弱光抑制现象。(3)乙组和丙组对照,可以判断出茉莉酸甲酯(MeJA)是否是通过促进PSⅡD1蛋白的合成减轻该种植物叶片的光抑制。17.(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共10分)(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303(2分)两对1/16(2)①终止密码子/UGA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翻译提前终止,形成结构异常的DNA聚合酶(少答形成结构异常的DNA聚合酶扣1分,2分)②AA(2分)【解析】(1)Ⅱ1和Ⅱ2没有患病,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Ⅲ3,由此可以判断,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10000,所以甲病的致病基因频率p(a)=1/100,p(A)=1-1/100=99/100。人群中基因型为AA的比例为p(AA)=p2(A)=(99/100)2,基因型为Aa的比例为p(Aa)=2×p(A)×p(a)=2×99/100×1/100,所以人群中不患病的个体AA∶Aa=99∶2,所以正常人为AA的概率是99/101,为Aa的概生物学参考答案·第4页(共7页)率是2/101;Ⅲ4为Aa的概率为2/3;所以,Ⅲ4与一个正常人(没有血缘关系)婚配后,生出甲病患者的概率是2/101×2/3×1/4=1/303。乙病(基因用B、b表示)是一种单基因遗传性眼病,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Ⅲ1是纯合子,患乙病,所以Ⅲ1的基因型为AAbb;Ⅲ2是纯合子,患甲病,所以Ⅲ2的基因型为aaBB;他们的孩子Ⅳ2的基因型为AaBb。Ⅳ2与一个基因型相同的人(AaBb)婚配,不考虑互换,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Ⅳ2只能产生Ab和aB两种类型的配子,与任何人婚配都不可能生出两病皆患的孩子,只有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才可能产生ab配子。ab的雌雄配子结合才能生出两病皆患的孩子aabb,概率为1/16。(2)①从图(b)可以看出,图(b)所示的突变使得转录出的mRNA相应位点由编码精氨酸的密码子(5′−CGA−3′)变为终止密码子(5′−UGA−3′);基因突变后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翻译提前终止,导致形成结构异常的DNA聚合酶,导致病人出现多种病症。②用PCR扩增包含该突变位点的一个长度为322bp的DNA片段,突变序列的扩增片段可用识别序列的某种限制酶切为长度分别为197bp和125bp的两个片段。目的基因第631位碱基对:C∥G突变为T∥A后,正好产生了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使得目的基因片段被限制酶切成两个部分;也说明目的基因片段在突变前是没有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的,不能被限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