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适应性训练历史+答案

2025-02-18 · 10页 · 241.4 K

重庆八中2024——2025学年度(下)高三年级入学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庙号起源于商代,对国家有大功的、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被特别追赠庙号。当时的庙号只有三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中兴者曰“中”,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这体现了A.王权与神权结合的政治特色B.早期原始民主政治得以延续C.祭祀活动带有宗法德政色彩D.儒家为政以德思想源远流长2.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在今四川彭州市一带遇见寡妇杨舍家发生主奴纠纷,他便为这家奴仆订立了一份契券《僮约》,如“牵犬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入市不得夷蹲旁卧,恶言丑詈。多作刀矛,持入益州,货易羊牛。”《僮约》的史料价值在于研究汉代A.田庄经济自给自足B.区域市场经济交往C.土地兼并程度加剧D.农村雇佣关系发展3.北魏在沿边诸地设置州郡,并设置“护匈奴、羌、戎、夷、蛮、越中郎将”“护羌、戎、夷、蛮、越校尉”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这些措施A.延续了历朝的民族政策B.贯彻了民族平等的原则C.适应了政治改革的形势D.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4.786年,唐德宗实行财政改革,试图将财政大权还职尚书户部,遭到江淮转运使韩滉反对。最终德宗终止改革,后来还加授韩滉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执掌全国财政大权。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格局影响政府决策B.租庸调制难难以为继C.藩镇割据危及中央统治D.三省六部制走向瓦解5.宋代某诗云:“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该诗体现出的思想观念是A.“存天理,灭人欲”B.“心外无物”C.“天人合一”D.“格物致知”6.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应是A.明清时期主要商帮的贸易路线B.明清时期的主要陆海交通线C.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路线D.明朝中期倭寇在华侵略路线7.下图为1907年9月天津《醒俗画报》刊登的漫画《文明一半》。据画中文字记载,作者途经某女子小学堂看见女子“赴学者络绎不绝”倍感欣慰:但随后发现很多学生“步履维艰、缠足仍居大半”,可谓“文明一半”。该漫画旨在A.推崇近代学堂与男女平等B.批判封建礼教与妇女缠足C.推动民众觉醒与女权运动D.倡导教育改革与妇女启蒙8.有学者认为:在几何学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在历史上,最短的前进线路却往往是一条螺旋形或波浪式的曲线,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只有进攻,没有退却,相反,在特定条件下“退却”本身就是在前进。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B.国民革命时期中共对国民党的退让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选择D.皖南事变后中共对统一战线的维护9.1950年12月,《劳动报》刊文称:假定100万上海职工每人每月都存入4元(已折算为新人民币),1个月就可吸储400万元。这笔钱如果用于购买棉花,可供450万纱锭生产一天:如果用于铁路建设,每月可造100公里。该文刊发的目的是A.践行过渡时期总路线B.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C.配合开展工商业改造D.平抑物价维护市场稳定10.如图所示为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2002年和2006年我国学校占地总面积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统计数据的变化情况。图中所示变化A.顺应了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B.助推了基础教育均衡化进程C.体现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D.奠定了创新型社会建设基础11.有学者认为,中世纪的西欧具有如下所示的三个历史性特质。其意在说明中世纪西欧否定性拒斥帝国形态,否定拜占庭为罗马帝国正统与东正教为基督教正宗生成性生产自我系谱,基于地域族群共同体的表达排他性区隔其他族群,以方言打破了拉丁语“大一统”的格局A.封君封臣制逐渐走向瓦解B.蕴含民族国家形成的要素C.宗教改革推动了思想解放D.出现王权与教权并立格局12.荷兰学者弗朗索瓦·瓦伦坦泰因在1726年写道:“咖啡在这个国家的消费已经非常普遍,以至于如果女仆和缝纫工人每天早上不喝咖啡就很难将线穿过针孔。”咖啡消费“非常普遍”的主要原因是A.价格革命的开展B.消费习惯的变化C.全球贸易的发展D.劳作方式的巨变13.如表为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国民收入变化状况。该表中的现象可用于说明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年份约1770约1790~1793约1830~1835数额(百万英镑)140175360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年份175517971835指数42.7442.4878.69A.马克思主义诞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B.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空前恶化C.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不可避免D.追求社会公平的斗争尚处萌芽阶段14.1928年初,苏联爆发了“粮食罢工”运动,农民们决定不把粮食交给国家,而是暂时存放起来,导致了国内一些大城市出现居民食品脱销断档的现象。1929年2月14日,粮食凭票供应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这表明A.新经济政策伤害农民利益B.余粮收集制遭到农民的抵制C.农业集体化运动势在必行D.政府重视缓和与农民的关系15.1961—1964年,纽约市新建保障性住房将近20万套,此后保障性住房年均增长量可达3.5万套左右;70年代后,新建公共住房数量逐渐下降,公共住房政策逐渐停止。这一转变A.反映了美国经济进入战后黄金时代B.有利于保持社会总体稳定C.体现了政府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D.延缓了经济危机爆发周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分)材料一时间诏令内容乾德四年(966)“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淳化二年(991)“(鄂州)自今民贩鬻斛斗及买官盐出门,并免收税。”至道元年(995)“诏以官仓菽数十万石贷京畿及内郡民为种。”咸平三年(1000)“桂州以北勿禁人商贩粮斛,仍蠲(免除)其征算。”大中祥符五年(1012)“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庆历四年(1044)“陂塘、圩田之类,及逐处陡堰、河渠可备水患者,……仰逐处勘会功料大小、所利广狭以闻。”——摘编自《宋史》、《宋会要辑稿》等材料二“粮食就是力量”,它是一种重要的具有经济与政治双重含义的商品。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自20世纪20年代起,农产品过剩问题一直困扰着美国。二战后初期,这一问题危及美国的农业安全。为处理剩余粮食,美国制定了《1954年农产品贸易开发与援助法》,以无偿与有偿援助等方式对外提供粮食,从而开启了制度化的对外粮食援助计划。50年代末,美国将该计划命名为“以粮食换和平”计划,以突出利用粮食援助拉拢第三世界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功能。处理剩余农产品和为冷战遏制战略服务,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对外粮食援助政策的两大目标。——摘编自王慧英《“剩余品”时代美国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重视粮食安全。国家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划定农田重点保护区,宣布农村承包责任制几十年不变,把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支农资金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并且对重点产粮区给予低息贷款。20世纪70年代后期,推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优良品种,80年代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水稻再生等技术,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又推广节水农业、生物技术、新机具改进等。从1985年起,国家集中财力在粮食产区兴建仓库,地方联合投资建设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有489个,累计投资20亿元。1979年比1978年粮价平均提高26.2%,至1993年平均粮价达74元,比1978年增长7倍,有的品种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市场粮价水平。——摘编自彭珂珊《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保障粮食供应的措施。(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实行对外粮食援助政策的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历史经验。(8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的认识。(5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古代罗马国家筑路的成就是举世闻名的。罗马广场的黄金路标,刻有帝国主要城市的名字以及它们同罗马的距离,象征着世界上的一切道路都汇合到这里。据统计,到公元2世纪时,帝国境内的硬面道路已有372条,总长度达到8万公里。与陆路交通相辉映,罗马国家的海上交通线也相当安全便捷。古罗马国家极盛之时地中海俨然已成为其内海,船舶吨位达到一千吨,顺风时每小时可航行五海里以上。有学者研究表明,那时的海上交通比之19世纪开始之前欧洲任何一种交通都快捷,而就其舒适和安全而论,也并不比我们今天相差很多。——孙宝国《古代罗马社会新闻史简论》材料二时间英国交通发展概况17世纪中期英国相继出台一系列的航海条例和航海法案,英国的海上运输才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1663年英国议会通过第一个收费公路法案,即在某些道路上征收通行税的法令,此项税收款必须专用于道路工程。进入18世纪后以道路管理方式逐渐按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由信托公司负责道路的经营管理和维修养护。至1724年英国可通航河道从1600—1660年间的685英里增加到1724年1160英里。1760—1776年议会通过了不下于452项有关道路建筑及其保养的法令。1825—1835年议会通过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铁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发行债券和股票,迅速完成大规模的铁路建设。1870年英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完成。——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材料三20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化有重要意义。其中“新式交通与社会观念”一章的主要目录如下:第五单元新式交通与社会观念:以时间观念为中心第一节新式交通使人们开始形成科学的时间观念第二节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生活中的时间节奏第三节新式交通与近代时间价值观念的出现——摘编自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罗马举世闻名的“筑路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简析古罗马交通建设的作用。(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交通发展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参照“新式交通与社会观念”一章,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商路”为主题,编写一个章节目录。(要求:逻辑清晰,层次角度明确,表述涵盖史实,至少包含三节子目。)(4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四次历史性跨越。时期主要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不是靠小生产就可以建立起来的,必须实行社会化大生产,而社会化大生产首先就是工业化1949—197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主张,清晰地勾画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奋斗方向1976—2012年中国共产党鲜明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和“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创造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不断创造性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摘编自黄一兵《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四次历史性跨越》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重庆八中2024——2025学年度(下)高三年级入学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