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地理(上海卷)(全解全析)

2025-04-12 · 13页 · 1.8 M

2025高考考前押题密卷上海卷)高三地理(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济南被称为“泉城”,其中趵突泉被称为“天下第一泉”。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1分)2014年6月23日,浒苔(一种藻类)入侵山东青岛沿海海域,这是浒苔自2008年以来第7次入侵青岛海岸。为应对浒苔入侵,青岛市浒苔指挥部启动浒苔灾害级应急响应,组成应急打捞船队。(1)从海水作用方式来看,青岛属于地貌,从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形态来看,青岛属于海岸。(4分)(2)下图为2022年4月7日(农历三月初七)青岛沿岸潮汐曲线图。14点~16点的潮水变化体现的是(   )(多选)(3分)A.潮 B.汐 C.涨潮 D.落潮(3)济南气温年较差较青岛更(大或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和。(6分)(4)根据材料分析本次青岛沿海海域浒苔大规模暴发的原因。(4分)(5)趵突泉喷涌明显的时间出现在每年8~10月,运用水循环的原理解释其原因。(4分)【答案】(1)海蚀(2分)基岩(2分)(2)AC(3分)(3)大(2分)海陆位置(2分)地形(2分)(4)青岛沿海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较多;夏季水温较高,光照充足;青岛沿海海湾封闭,水流较缓,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4分)(5)济南的降水集中在每年7、8月(降水集中在夏季);雨水下渗,地下水水位升高,喷涌的时间比降水丰富的时间略微滞后,出现在8~10月。(4分)【分析】该题以浒苔大规模暴发为背景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岸地貌、潮汐、浒苔大规模暴发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获取图文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1)由图2可看出青岛市海岸线曲折,岬角与海湾相间分布,因此青岛海岸属于典型的“基岩海岸”,基岩海岸是陆地的山地丘陵被海水侵入,海浪侵蚀岩石,形成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2)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涨潮和落潮是海洋潮汐的两个重要现象,涨潮是指海洋水位逐渐上升的过程,而落潮则是指海洋水位逐渐下降的过程。4月7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青岛昼长夜短,14点~16点为白天,且此时间短潮水水位上涨,因此潮水变化体现的是潮、涨潮,AC正确,BD错误,故选AC。(3)由图1可看出,相较于青岛,济南位于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小,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受图中山脉的影响,济南冬季位于西北季风的迎风坡,气温低,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天气晴朗,气温高,造成气温年较差大。(4)青岛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带,经济水平高,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较多,为浒苔生存提供了营养成分;夏季水温较高、光照充足有利于浒苔繁殖;青岛沿海海湾封闭,水流较缓,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使海水富营养化。(5)根据所学可知,济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每年7、8月(夏季),由图3可看出,趵突泉地势较低,济南的雨水可以补给地下水,泉水(地下水)主要靠降水补给,通过雨水下渗,地下水水位升高、泉水喷涌明显,下渗、喷涌的时间比降水丰富的时间略微滞后,因此趵突泉喷涌明显的时间出现在每年8~10月。二、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汉堡港始建于公元12世纪,位于德国北部易北河河口,航道水深十多米,是欧洲重要的港口,也是中欧货运班列的终点站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汉堡经济陷入危机。为此,汉堡市制定了“因港而兴”的转型计划,至2011年汉堡从造船、航运等产业为主转变成为以高科技、信息产业为主,港口服务业则是从码头服务、仓储服务等转变为航运融资、海事保险等现代服务业。(1)码头服务、仓储服务属于服务业中的(选择:A.生产性服务业B.生活性服务业C.公共服务业),相对于码头、仓储服务,航运融资、海事保险属于(选择:A低B.高)附加值服务业。(2分)(2)汉堡港陆上由多个港区集群组成,主要进口货物为煤炭、矿石、木材等,出口货物主要有机器及零件、水泥、钢铁等,根据进出口货物特点,连通汉堡港各港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   )(2分)A.铁路运输 B.管道运输 C.航空运输 D.公路运输(3)试分析德国汉堡港成为欧洲重要港口的自然条件。(6分)(4)分析汉堡港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具备的有利条件。(6分)(5)2022年10月15日,“蓉欧非”海铁多式联运的首班列车从四川成都发车,所载货物将搭乘中欧班列途经德国汉堡,再海运至非洲摩洛哥卡萨布兰卡港。此批货物中占比最大的可能是(   )(2分)A.IT产品、共享单车 B.火锅底料、稻米C.稀土矿产、钢铁 D.纺织品、电器设备(6)基尔运河经过多次改建,航道拓宽加深、截弯取直、新建船闸,现为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最安全、便捷、繁忙的水道。说明基尔运河改建对汉堡港发展的益处。(4分)【答案】(1)A(1分)B(1分)(2)A(2分)(3)位于欧洲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所在的河流地处西欧,汉堡港位于该河下游,水量丰富,港阔水深;地形平坦,建港条件优越;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润,河流无结冰期等。(6分)(4)港口工业基础好,科技水平高,利于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地理位置优越,港口腹地广阔,发展港口现代服务业潜力大;港口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利于招商引资;政府政策主导,支持产业转型。(4分)(5)D(2分)(6)缩短了汉堡港到波罗的海的航程;加强了汉堡港与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联系,扩大了汉堡港的经济腹地;提高了汉堡港的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汉堡港的发展等。(4分)【分析】本大题以德国汉堡港为材料,设置6道小题,涉及服务业、交通运输方式、港口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主要为生产、商务等活动提供服务的产业,码头服务、仓储服务属于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码头、仓储服务,航运融资、海事保险技术含量高,属于高附加值服务业。(2)据材料可知,进出汉堡港的货物主要为煤炭、矿石、木材、机器及其零件、水泥、钢铁等大宗货物,最适合的交通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A正确;航空运输、公路运输运量较小,管道运输只能运输流体,BCD错误。故选A。(3)读图可知,汉堡港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位于西风带,受北大西洋暖影响,气候终年温和湿润,港口终年不冻,全年可通航;汉堡位于易北河河口,水量丰富,港阔水深,利用船舶的航行与停泊;兼有海港和河港的功能,可实现河海联运;位于河口,地势平坦开阔,利于港口及其辅助设施的建设;汉堡位于内陆,可以避开北海大风的威胁,靠泊更安全等。(4)汉堡港产业转型主要发展高科技、信息产业,航运融资、海事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从科技、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政策等方面分析说明。具体是汉堡港以汉堡市为依托,工业基础好,科技水平高,利于由造船、航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高科技、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转型;地理位置优越,通过基尔运河可以连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港口腹地广阔,发展港口现代服务业潜力大;港口始建于公元12世纪,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利于招商引资;汉堡市制定了“因港而兴”的转型计划,政府政策主导,支持产业转型等。(5)非洲摩洛哥经济欠发达,科技水平低,对IT产品、稀土矿产需求较少,AC错误;摩洛哥粮食生产以小麦、大麦为主,稻米不是其传统的粮食作物,B错误;摩洛哥经济欠发达,工业基础薄弱,加之铁路适合运输大宗本种类货物,所以此批货物中占比最大的可能是纺织品、电器设备,D正确。故选D。(6)结合材料“航道拓宽加深、截弯取直、新建船闸,现为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最安全、便捷、繁忙的水道”可知,截弯取直有效缩短了汉堡港到波罗的海的航程,加强了汉堡港与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联系,扩大了汉堡港的经济腹地;同时,航道拓宽、新建船闸加深大大提高了汉堡港的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汉堡港的进一步发展。三、南极,地球极寒之地,却是科学考察的热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中国南极已经建成和即将开建的科考站分布图,科考站队员在泰山站附近施放探空气球照片。(1)包括新建站在内的我国五个南极科考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某科考队员在科考期间,为了解泰山站附近大气状况,施放探空气球进行探测。他发现这里的气球以同样的速度升空,比在上海(填:先/后)到达平流层。(3分)(2)照片显示,科考队员在室外除了身着红色御寒衣帽外,还佩戴护目镜。佩戴护目镜主要目的是。(单选)(1分)A.预防冷空气对眼睛的伤害B.预防冰雪地面对太阳辐射强烈的反射给眼睛带来的伤害材料二:在俄罗斯南极东方站冰钻中,冰心记录的气候信息表明,南极42万年来经历了4个冰期—间冰期循环,CO2和CH浓度变化主要趋势与冰期循环类似,从最低值向最高值的过渡与冰期向间冰期过渡是一致的。目前大气中CO2和CH的浓度水平在过去40万年中从未出现过,揭示了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的剧烈增长。(3)简述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的剧烈增长,可能给南极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4分)材料三:2023年4月6日我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完成,下图为“雪龙2号”科考船自南极返回上海航线示意图。(4)返程过程中,在船上的科考队员发现日出时间越来越(填:早/晚),海水温度变化状况是,船只吃水深度变化状况是。(5分)(5)科考队员发现,甲海域风浪比乙处大,解释该现象的成因。(4分)【答案】(1)长城站(2分)先(1分)(2)B(1分)(3)温室气体的剧烈增长,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包括南极在内的极地地区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加上海平面上升加剧海水侵蚀海岸一带的冰川,冰川面积缩小,海水倒灌使得沿海地区土壤盐渍化,极地陆地生物生存空间减小,生存环境恶化;沿海海水温度升高,海洋冷水性生物死亡,企鹅等食物来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风险加大。(4分)(4)早先升高后降低先变深后变浅(5分)(5)甲海域位于西风带,风力大;乙海域位于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气流,为无风带。(4分)【分析】本题以南极科考为背景材料,涉及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和海水性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运用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详解】(1)在南极圈存在极昼、极夜现象,我国五个南极科考站中,只有长城站不在南极圈内,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大气圈在对流层顶部即过度到平流层,对流层顶部的高度大体自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南极附近的泰山站对流层顶部的高度比上海小,故在同样的上升速度下,探空气球升空时比上海先到达平流层。(2)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地面除了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外,还反射部分太阳辐射。不同性质的地面反射率不同,大致是颜色越浅,反射率越大。南极地面冰雪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达到75-95%,如此强烈的阳光会灼伤人的眼角膜上皮,引起雪盲症。因此需要佩戴护目镜,以保护眼睛。故选B。(3)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引发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地理环境发展整体性变化。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会导致南极极地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冰川面积减小、海水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带来的海水温度上升,会海洋中冷水性生物因不适应温度升高而死亡,企鹅等南极特有生物的食物来源减少,同时南极冰川面积减少,会导致南极大陆上生物的生存空间缩小,进而造成南极生态失衡;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带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海平面上升,海水对海岸侵蚀加剧等。(4)图示标明船队在3月1日离开南极大陆,4月6日抵达上海,这期间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越向北,昼越长,故日出越早。海水热量来自太阳辐射,故海水的温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故沿途海水温度先升高,过了赤道后降低。海水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船只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