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江苏省名校协作体12月高一联考历史试题(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选题(3*16=48分)1.在黄河流域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彩陶龙盘和大量的玉器,其中“龙”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玉琮则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而出土的彩绘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具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表明( )A.旧石器时代手工业发展迅速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C.以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产生 D.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2.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得“正统”地位,他们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这反映了(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 B.多元文化互动加强了中央集权C.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旧稳固3.下表为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中《编年记》的记载(部分)。该记载可用来研究( )十七年,攻韩。十八年,攻赵……十九年,□□□□南郡备敬[警]。廿年,……韩王居□山。廿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其处,有死□属。廿二年,攻魏粱[梁]。廿三年,兴,攻荆,□□守阳□死。四月,昌文君死。A.春秋的兼并战争B.秦统一六国 C.战国七雄的形成 D.秦走向灭亡4.如图是汉初藩封的历史变迁图。这一变迁( )A.揭示了土地兼并严重 B.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表明了人口大量增加 D.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5.《汉书·艺文志》言“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然而先秦诸子虽“各引一端”,但其思想旨趣却有相通之处。以下论述体现了( )著作相关论述《孟子》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吕氏春秋》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A.尊崇天子的意义 B.诸子思想的统一C.社会转型的诉求 D.中央集权的确立6.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该图最能直观反映出该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逐步走向统一政权 B.民族交融达到顶峰 C.南北政权对峙加剧 D.政局持久动荡不安7.下表为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和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岁入总数和岁入钱数统计表。造成二者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种类岁入总数岁入钱数唐玄宗天宝八年钱、粟、绢、棉、布52,300,000+2,000,000+唐德宗建中元年钱、谷27,065,000(包括盐利)10,898,000+A.赋税制度的调整 B.经济重心的南移C.土地买卖的盛行 D.商品经济的发展8.唐朝一位来中国礼偈的梵僧作词:“汉家法度礼将深,四方取则慕华钦。”《旧唐书》记载新罗商人热切搜求中国名著“自云本国宰相每以一金换一篇。”日本学者木宫泰彦则强调:“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制,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也。”这些史事说明( )A.唐朝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繁荣C.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力 D.隋唐制度创新深受欢迎9.宋人笔记记载“通州狼山广教寺,在唐为慈航院,在江中山上,……近年江水南徙,山之前后皆陆田。后人又有诗云:昔年船浪,今日马蹄痕。”。据此可推断,宋代农业发展受益于( )A.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 B.经济重心的持续南移C.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高产作物的不断推广10.“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西夏基本模仿北宋制度,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族的猛安谋克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 )A.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 B.已经被中原文明所完全同化C.交往交流交融并未中断 D.维持了较为持久的和平局面11.明太祖曾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由此可见,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借鉴历代经验 B.提高行政效率C.改革中枢机构 D.加强君主专制12.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十年以前谕旨的发布多为“谕内阁”“谕大学士”等,十年后则常是“谕办理军机大臣”,且次数远多于“谕内阁”的次数。这些变化表明,雍正时( )A.密折制度强化了皇权 B.中枢运行机制发生调整C.内阁被剥夺了票拟权 D.军国事务由军机处裁决13.如表为康熙时期的资料。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谕荆州将军噶尔汉,令其自将领到兵丁,都要严行禁止侵占市肆要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谕大学士等,财赋出于百姓,凡钱粮查核必须彻底澄清,不额外科派。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议政王会议议决,今海内一统,实现了和平,满汉人民,俱同一体,应令出洋贸易,以彰庶富之治。A.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B.政府废除重农抑商政策C.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D.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14.清朝徽商葛士巽,少学书,长大后因家贫弃书行贾,“家既饶,因大治茔墓,经田畴,建庐舍而求名师以课诸子甚严”。这反映了( )A.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 B.传统观念影响深刻C.徽商勤俭致富的精神 D.科举制度不断完善15.程朱理学获得官方推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主张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倡导“致良知”、“知行合一”,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渐成分庭抗礼之势。这说明心学( )A.取代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C.促进了文化知识的普及 D.推动了儒家思想发展16.近代魏源、徐继畲、姚莹等人编撰书籍介绍外洋知识,主要限于欧洲列国史地时事和与军事有关的科技知识,没有对西方文化作全面介绍和理性审度,对于欧美之外的地区介绍甚少。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编撰活动( )A.面临守旧势力的强大阻力 B.出于抗御外敌入侵的急切需要C.固守夷夏之防的保守观念 D.力图提供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二、非选择题(共4题满分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材料二 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北方的突厥和回纥、西南的吐蕃和南诏、东北的契丹和靺鞨。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明的边疆治理政策,怀柔与攻伐政策相结合,保障了唐代的疆域稳定,使大唐出现了“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的盛世局面。——摘自田宁《武则天与唐朝前期的边疆民族治理》(1)据材料一,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的边疆治理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唐与吐蕃关系”为例对该政策加以说明。(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唐两朝经略边疆的意义。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形势图——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满人入住中原后,清廷依然采取向周边扩展进取的策略,在占领足够大的疆域之后再按照各地习俗分而治之。清廷视周边民族地区与中原为一体,却在治理政策上有高度的灵活性。如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在新疆地区实行伯克制,也就是一种遴选当地贵族作为首领的制度,在西南实行土司制度,在藏区实施达赖和班禅为首的政教合一制度。与此同时清廷又在边疆地区直接派遣将领,如在漠北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库伦办事大臣,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在西藏设驻藏大臣等,都是直接控制的方式进行管理。——摘自侯旭东、甘阳主编《新雅中国史八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代开拓疆域和稳固边疆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经略边疆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意义。19.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度创立的背景和积极作用。(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并依据材料二概括该制度的弊端。(3)据材料二、三,分析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选官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产生的影响。20.明清小说成就显著,有许多来源于社会生活,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小说名称部分内容概括《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皇帝的宠臣专权误国,陷害忠良。《汪信之一死救全家》遂安富民汪信之到安庆冶铁,聚集上千人,烧炭、采矿、冶炼一条龙生产,成了大富,连当地官府都与之往来。货币往来皆以白银计。《一文钱小隙造奇冤》江西饶州景德镇制瓷业发达,镇上百姓都以烧瓷器为生,四方商贾,都来载往苏杭到处贩卖。雇工邱大乙、刘二旺同被一个窑主聘为工人,轮流当班。《许蔡院感梦擒僧》陕西王录入学不久,便废业不学,转而从事商贾。有的地区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科举为次。商人归家,只看你得利多少,多则敬爱奉承,少则轻薄鄙笑。提取材料信息,以“小说·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江苏省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5-01-02
·
8页
·
361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