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普通高中G8教考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2025-01-14 · 8页 · 825.5 K

吉林省普通高中G8教考联盟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发现,在距今约8000年的辽宁阜新他尺西沟遗址出土了大量先人日常生活使用的陶、石质遗物,有斜腹罐、直腹罐、石斧、石铲、磨盘、磨棒、敲砸器、砍砸器等,还出土了几件珍贵玉斧。这一考古发现说明当时A.阶级分化现象日益明显 B.文化核心区域已经形成C.早期原始农耕已经出现 D.已经步入早期国家阶段2.《管子·立政》记载:“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华丽的色彩和纹样),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这一言论反映出当时 A.注重手工技术的实用价值 B.鼓励“男耕女织”C.宣扬纺织劳动的实践意义 D.追求“富国强兵”3.西汉时期,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到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到了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这一变化折射出A.中国在外贸当中处于出超地位 B.对华贸易国家的变迁C.民族政权并立阻碍了经济交流 D.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4.宋朝将《集验方》《四时摄生论》等方书公之于众。宋太祖下诏改编《唐本草》,增加155种新药。宋太宗时期校订前代医书,编纂《太平圣惠方》。宋仁宗时期设校正医书局,推动医学知识的普及。可见,宋朝医学的发展得益于A.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B.商品经济的推动C.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奠定 D.重文轻武的政治局面5.明清时期,松江府朱泾镇附近四乡盛产棉花,居民又精于纺织,所产棉布闻名遐迩,这里“居民数千家,商贾辐辏”;苏州府的盛泽镇地处于桑蚕之乡,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丝业重镇。这说明A.江浙地区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B.交通发展促进区域贸易繁荣C.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市镇兴盛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6.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流行吃西餐、穿洋装、住西式建筑,社会风俗变化很大;而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了很多传统习俗。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的时序 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C.洋务运动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 D.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7.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扩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这表明A.铁路是妇女解放的必要条件 B.中国近代化历程曲折前行C.新式交通推动社会观念更新 D.贵族妇女在晚清率先觉醒8.1921年,民国政府颁布的《物品交易所条例》第六条规定:“物品交易所,由中华民国人民以股份有限公司组织之。”1929年,《交易所法》干脆提出了会员制的方法,允许同业会员组织交易所。这说明A.政府积极培养与外商争利的观念 B.近代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特点C.民族企业获得政府支持发展迅速 D.经济建设中现代意识逐渐增强9.下表为2020年中国四大区域高速铁路密度表。据表可知范围高速铁路里程(公里)面积(万平方公里)高速铁路密度(公里/万平方公里)东北37127947东部1154392125中部996610397西部858968812A.中国高铁建设仍具有滞后性 B.中国的路网规模引领全世界C.高铁建设与各地经济水平相关 D.高铁建设加速了城市化发展10.中国倡议筹建的亚投行正式成立以来,该机构既能解决中国资本过剩的问题,又能帮助成员国提升应对未来金融危机和其他外部冲击的能力。截至2022年底,亚投行为33个成员国的202个项目批准了68.1亿美元的融资,共有56%涉及气候融资。可见亚投行的设立A.表明了经济全球化已向纵深发展 B.折射出中国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C.说明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化主体 D.反映出经济区域集团化程度增强11.至8世纪晚期,西欧农耕制度由原来二圃制转变为三圃制,下表是三圃制的简单情况。这一转变划分休耕地秋田春田用途休养地力主要种植大、小裸麦主要种植燕麦和各种豆类A.有利于增强庄园经济实力 B.促使劳动力增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C.为城市自治奠定经济基础 D.旨在开垦更多荒地,强化中央集权12.在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中,可以看出贯穿全书的主线是第一章 发现新世界第二章 细菌战役第三章 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第四章 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第五章 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A.强调美洲对全球化进程的贡献 B.论证世界近代政治格局以欧洲为主导C.阐述疫病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 D.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13.1803年,英国约克郡西区织出的呢绒只有1/16是产自资本家经营的大工厂,其余的约有43万匹则是由老板兼工匠在作坊里织出的。根据1831年英国议会的调查,该年英国工厂工人为404317人,手工工人为1159867人。这体现出该时期英国A.亟待普及蒸汽机 B.工业经济组织多样化C.手工生产阻碍社会发展 D.工厂制难以适应经济的需求14.20世纪初,随着冷链运输的普及,美国出现了生产规模巨大的肉类食品加工厂,一位社会主义者详细披露了食品厂内令人毛骨悚然的恶劣工作环境,意在唤起社会对工人劳动状况的担忧。罗斯福总统在阅读该书后立刻扔掉了盘中的香肠,然后迅速敦促国会通过《联邦肉类检查法》,建立起食品监管机制。这反映出A.社会主义运动引发社会巨变 B.技术进步呼唤社会治理的革新C.总统的行政权干预国会立法 D.工人阶级现状深受国家重视15.下图为1931年10月刊载的讽刺漫画《通往繁荣之路》。一名美国男子正迷茫地看着指示牌上凌乱的信息:就业、失业;储蓄、消费;增加建设;谨慎、大胆。还有一块绕柱两圈的指示牌,上面写着“就在拐角处”(JustAroundTheCorner)。下列项中对漫画解读合理的是①美国正处在历史抉择的时刻②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自相矛盾③美国交替使用反危机手段摆脱“滞胀”困境④“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导致失业率上升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6.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④“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宋朝从立国开始,即屡下农桑相关诏令。乾德四年(966年),太祖下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淳化二年(991年),诏鄂州“自今民贩鬻斛斗及买官盐出门,并免收税”。至道元年(995年),“诏以官仓菽数十万石贷京畿及内郡民为种”。咸平三年(1000年),诏令“桂州(今桂林)以北勿禁人商贩粮斛,仍蠲其征算”。景德三年(1006年),诏:除沿边州郡外,于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路,“量留上供钱”,设常平仓。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下诏调拨占城稻三万斛分给江淮、江南地区的农民栽种;天禧四年(1020年),诏“淄州民饥,贷以牛粮”。庆历四年(1044年),诏:“陂塘、圩田之类,及逐处陡堰、河渠可备水患者,或能创置开决,或久远废坏埋塞却能兴复,或前人已兴功未成后来接续了毕者,仰逐处勘会功料大小、所利广狭以闻。”——摘编自杨芳《宋朝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实践》材料二——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务实耕耘七十载保障粮食安全铸辉煌》材料三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持续紧张的俄乌冲突导致全球粮食供给趋紧、需求和价格双升,粮食安全恐慌席卷全球,全球经济发展出现新的不确定性和变局。虽然短期内中国粮食市场受俄乌冲突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从长期来看,粮食进口成本攀升、市场结构性矛盾、贸易格局失衡和生物质能抢粮等,给中国粮食市场安全和农业强国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风险。由于粮食生产具有周期性,供给和价格冲击容易诱发粮食市场系统性风险,导致政策调控失效和市场失灵。——摘编自李董林《俄乌冲突下全球粮食安全与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政策选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采取的措施。(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1949—2018年江西粮食生产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提升我国粮食安全的认识。(3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早在5000年前,棉花就在亚、非、拉各洲种植,他们主要自产自用,远程棉纺贸易的数量很少。其间,印度和中国一直是世界一流的棉纺织品制造中心,欧洲棉纺织业极端落后,乃至欧洲人经常把棉花想象成“植物绵羊”的样子。16世纪以来,欧洲先发国家的商人阶层在印度影响日增,而非洲统治者特别喜欢用奴隶换取印度棉布,棉布需求剧增,欧洲商人开始加大对印度棉布的采购,以便购买更多的非洲奴隶运往美洲大陆从事蔗糖、烟草种植和金银矿的开采,将赚取的利润再回流到欧洲本土消费,由之带来欧洲大陆的早期繁荣。然而,18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处在地球高纬度上的英国曼彻斯特,最不适合棉花种植的地区却成了全球最具活力的棉花纺织中心。——摘编自靳凤林《全球正义与权力、资本、劳动的国际伦理冲突一以〈棉花帝国〉的历史叙事逻辑为例》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影响纺织中心转移的要素有劳动力成本、全球贸易体系、经济全球化、政策、技术、原料、市场和国际环境等。——据未来智库《纺织行业产业链深度研究:全球纺织产业发展史》绘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阐释16世纪以来世界棉花贸易呈现出的特点。(6分)(2)任选材料二中的某一阶段,列举其成为世界纺织中心的三个要素并简要阐释。(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关于瘟疫传播的原因,在秦以前,大都认为是鬼神作祟,所以用傩逐疫。东汉张仲景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即“瘴气说”。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明末医学家吴又可亲自参与了崇祯年间的疫病救治,在《温疫论》中指出瘟疫是由天地间的“杂气、异气、疠气”所致,不同的气导致的疾病不同,已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中医也提出的一些防治瘟疫的经验方法,例如,在大寒大湿之年要小心瘟疫,防止戾气从口鼻而入,隔离病患,服用疏利祛邪的药物等。——李今庸《中国古代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材料二流行病的灾难,促进了医学卫生的各种研究和观察,为近代卫生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以1845年中英《上海土地章程》的颁布为起点和标志,公共租界开始了其公共卫生建设的进程。此外,工部局还颁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以使公共卫生管理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上海洋泾洪北首西国租界田地章程后附规例》第42条涉及到沟渠、建造房屋、街道清洁、挑除垃圾污秽、查视地方污秽、查视房屋污秽等内容;1901年工部局起草《公共卫生细则》,以实行传染病的强迫性通知和传染病人的强迫性隔离。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华界的公共卫生事业,不论在组织、体制、法制还是关于传染病的现代防疫措施上,均已达到了相对完善的水平。——摘编自刘雪芹《近代上海的瘟疫和社会》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